孙兆国在自序中写道,“每一种食材都有自己的特性,每一种调料都有自己的味道,就好像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有的温和而包容,有的浓烈而有个性,不论是哪种朋友,我们都要用心对待,以心传心,不忘初心。”孙兆国认为,做好一道美味,首先要有好的原料,并且要了解原料的特性。他说:“我曾经远赴欧洲专程考察鱼子酱;也为了传承即将失传的名菜‘刀鱼饭’,驱车几百公里去江边走访当地的老渔民,将中华这一绝活传承下来;还辗转千里之外,去云南香格里拉高原,忍着高原反应的不适,天没亮就去采集松茸,观察松茸的生长环境与特性,当第一次在丛林中找到松茸时,如若东北人上山发现野山参一样,纳头便拜,谢天、谢地、谢人。”当然,我们也应该谢谢孙兆国写出这么细致的美食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定价:38元
做为上海西郊5号餐厅董事总经理兼主厨的孙兆国,钟情于上海本帮菜。《味觉的记忆——孙兆国的私家厨房》更是记录了14道老上海菜。
什么是味觉的记忆?孙兆国说:“于温暖中寻味,于寻味中体味温暖。心念的,是那舌尖上的记忆。有时候,我们最难忘的,或许就是小时候妈妈做的某道菜的味道,即便长大了,离开了家乡,那样的味道,依然会萦绕在脑海,刻印在舌尖,挥之不去,记忆犹新。”
舌尖的记忆,在孙兆国的指尖幻化成14道老上海家常菜:四喜烤麸、腌笃鲜、响油鳝糊、松子黄鱼、糟三样、老上海油爆虾、熏鱼、酱鸭等,都是老上海人平时会吃的家常美食。书中从选材用料、烹饪过程以及神之手法的贴心提醒等方面,100%精准呈现了各道菜品最正宗的做法。孙兆国先生说,这本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厨师参考书,很多菜,很多做法,他都力求讲得明白、简单,是想让大家在家里也能烧出正宗的味道,让家宴也能呈现出我们在高级餐厅里吃不到的味道,让本该回归到生活中的本帮菜回归到生活中去。这也是孙兆国先生写这本书最大的初衷和心愿。
以四喜烤麸为例,在写菜谱之前,孙兆国先铺垫了一段感言。他说:“要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蕾记忆,如豆汁之于北京,云吞面之于广州;上海的味蕾记忆,我投四喜烤麸一票。我从厨以来,见过不少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上海人,回乡之际,会特意去地道的沪上小馆点上一道四喜烤麸,等菜一上桌,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即便吃得津津有味,却缓而又慢,就像是认真地咀嚼着童年时熟悉的味道。”不只如此,他还写到了上海人对四喜烤麸的独特见解。他说:“据一位上海的老食客讲,烤麸有一个谐音叫做‘靠夫’,实际上说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女人结了婚以后,多半就不上班了,在家靠老公吃饭,每天打麻将、做家务、烧菜。那么烤麸作为最重要的一道家常菜,自然起到了一个‘拴住男人的胃’的重要作用,所以说上海女人要想‘靠好夫’,先要学会‘烤好麸’”。同时还讲到烤麸的佚事。他说:“烤麸在市场里都是放在豆制品专柜来卖的,但是大家都知道烤麸并不是用豆类做成的,而是用小麦做成的。这个就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了,由于当时把所有‘粉类’制品都归列到一种专柜出售,所以这种贩售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烤麸也就一直出现在豆制品专柜上了。”总之看完这篇文章,对烤麸的前生今世都有了透彻的了解。
上海西郊5号餐厅董事总经理兼主厨 孙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