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静
摘 要:当前中职学校师生关系呈现疏离、淡漠甚至对抗的倾向。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已得到应用。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中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8.027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是前提和基础,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然而,长久以来的中职教学实践表明,师生关系呈现出疏离、淡漠甚至对抗倾向。
1 中职师生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
一是,师生彼此互有“刻板印象”,即部分中职生由于以往与老师互动的失败经历而认为老师是“敌对”的,是“看不上”自己的,而部分老师则认为考不上普通高中而只能读中职的学生们,不仅学习成绩不好,而且在能力、行为甚至品德上是“有问题的”。二是,课堂上师生有时“剑拔弩张”,如个别学生玩手机游戏声音很大,不听老师劝阻反而振振有词,老师被激怒后要求其站到教室外,却被其摔门而去搞得颜面盡失。三是,师生之间的“冷暴力”,即当老师对那些课堂上经常迟到、睡觉、玩手机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无计可施后,采取冷漠、放任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而部分学生则对老师任何形式的“管教”都置若罔闻,仿佛自己不是当事人一样。四是,师生之间的肢体冲突,个别教师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惩罚方式,有时暂时压制局面,有时也会引发学生的激烈反抗。
2 中职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师生关系紧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如果仅就内因来看,学生和教师双方都存在一些原因。
2.1 学生方面
(1)对独立和自主的渴望。中职生尽管还处于青春期,并不能够完全独立处理事务,却希望像成年人一样拥有独立处理自己事务的权力,讨厌来自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干预。当教师打着“为你好”的旗帜进行劝导时,他们则感受到“不自由”,觉得自己被压制,容易采取言语和行为上的对抗。
(2)对学习的倦怠。中职生多是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良,对学习有一定的倦怠感,甚至由于多次失败的学习经历而产生习得性无助,即一接触学习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不会。尤其面对不喜欢的学科,他们的厌学情绪更严重。当倦怠和厌学情绪以玩手机、睡觉、说话等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教师出于“责任”就会采取行动加以制止。而当一个学生一天中被多个教师责备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抗和冲突就容易发生,而这又会加重学生对学习的厌恶,仿佛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3)对自身的低评价。部分中职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长时间地受到社会、师长、甚至亲人的较低评价,这些评价使中职生产生更多负向自我评价,从而加深自卑感和内心失落感。自信心的缺乏,对未来的无知与迷茫,使他们易感焦虑。自卑、焦虑、失落带来的负向情绪体验对学习积极性、学习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如出现逃课、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等不良行为。当这些不良行为受到惩罚时,容易引发对抗和冲突。
(4)对情绪的自控力较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情绪变化比较快,易感到开心,也易感到愤怒。尤其当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情绪容易爆发,继而冲动行事,不计后果。老师的责备和批评容易成为中职生愤怒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引发言语甚至肢体上的对抗。
2.2 教师方面
(1)落后的教育观念。有些教师还保留着传统师道尊严观念,认为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是主宰,学生必须听教师的话。当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以命令式的口吻指使、指责甚至惩罚中职生时,自主意识强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对抗,产生敌对情绪。
(2)顽固的问题视角。一方面有些教师对中职生存在偏见,认为中职生学习成绩差、品行不良,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总倾向于看学生的不足,找学生的错,把每一个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的学生都当问题学生。每个人都有不足,但同时也有优点。一味地看不足,一味地批评责备,只会招来学生的反感和对抗。
(3)不当的教育方式。有些教师在解决学生不良行为问题时,依旧采取责骂、惩罚等方式。而为什么会产生不良行为,其背后有哪些原因,是不是只是学生自身原因?如何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如何使类似的问题不再发生?这些问题仿佛已不重要。更有教师至今还信奉“棍棒教育”,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而暴力的结果更多是“表面顺从”,或者“以牙还牙”。
(4)职业道德修养欠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即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要求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影响教育学生。然而,有些教师不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缺乏人格魅力,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传递负能量,带来负面影响。
3 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应用
社会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作为一种科学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有其完备的理论假设、价值理念、工作方法、工作领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以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要求社会工作者接纳每一个服务对象,做到非批判;要求社会工作者承认服务对象的能力和价值;要求社会工作者相信服务对象有改变的可能、解决问题的能动性;要求社会工作者不只看到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更要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挖掘服务对象的潜力。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学校、家庭、医院、老年、妇女、儿童青少年等领域。
社会工作者被认为是服务对象的服务提供者、支持者、使能者和倡导者,是服务对象的陪伴者。而教师何尝不是学生的支持者、使能者、陪伴者和倡导者呢。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有着高度的契合。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中职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问题视角,掌握科学助人方法,有助于改变师生关系淡漠、疏远、对抗的现状。
3.1 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引入
教师要真诚、尊重、平等对待学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以真诚、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即在与服务对象的接触和交往中,不论是内心还是言行都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真诚和被尊重。这是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关键。而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也需要教师从内心关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需要教师从权威的高台上走下来,不做管理者,不做主宰者,而要与学生站在同一平面上,平等看待学生,做学生的服务者、指导者。当学生能够从教师的目光、言行感受到真诚、尊重和平等,他们会从心理上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劝导。
教师学会接纳每一个学生,做到非批判。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接纳服务对象,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民族种族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也不因服务对象的问题而进行批判。接纳是无条件的。教师面对的学生虽多却各有不同,有的遵守纪律,有的经常违纪,有的成绩优良,有的经常挂科。而不论学生是何表现,教师都应该接纳学生这样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能随意给学生贴上“差等生”、“不良少年”这样的标签,更不能放弃学生。
教师要相信学生有改变的可能性和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相信服务对象有改变的可能性,相信服务对象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对于所谓的“问题学生”,教师要相信他们可以改变,并且有能力改变。因为只有坚持这样的信念,教师才有动力去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要坚持这一信念,需要教师尝试着去做,因为只有学生的改变才会帮助教师坚定这样的信念。
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的问题,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要求社会工作者不能只关注问题,而要发现服务对象的优势,利用服务对象的优势资源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问题。有些教师往往习惯看“问题学生”的不足,却忽略他们的优势。而这些被忽略的优势有时可以被利用起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
3.2 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个人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技巧帮助个人解决问题,恢复社会生活功能,增强和发展个人社会适应能力。小组工作是以团体为对象,通过小组活动促进成员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社区工作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强调发动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解决社区问题,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个案工作方法的应用,是将陷入师生关系处理困境的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针对学生,个案工作有四个重点:一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轻自卑感和焦虑感;二是帮助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和自我疏导;三是帮助学生重拾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四是帮助学生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对于教师,个案工作主要注重教师减压和情绪疏导,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工作技巧的学习,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学生问题。需要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学生、教师的不同特点开展工作,不能将服务对象进行模式化处理。
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是将有相同问题和需求的教师或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开展小组活动,解决共同问题。注重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治疗小组三种形式的应用。针对教师开展教育小组,是帮助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社会工作技巧,使教师转变传统师生关系观念,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工作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开展成长小组,是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我,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成长和正向改变。针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展治疗小组,纠正不良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此外,也可以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小组成员,通过师生组内互动,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增强师生关系。
社区工作方法的應用,主要目的是为师生互动创造有利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而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需要社会工作者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共同出谋划策。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增进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张书明等.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2]王春源,周宏.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介入[J].教育探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