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生对书本上的历史知识通常不太关心,他们更关心历史上的某个人做了哪些事,这个人在历史事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鉴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笔者将课程设计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中都渗透了情感教育。
【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孙中山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邮票。
教师:为什么要如此高规格地纪念孙中山先生?孙中山有哪些功绩?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第一板块:山雨欲来风满楼——革命背景
教师:展示孙中山档案图片。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人物的了解。
提问:孙中山早期进行了哪些革命活动?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整合、对比。
总结:孙中山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教师:多媒体展示思维导图。
提问: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是什么?机关刊物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制知识导图。
总结: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教师:展示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图片。
提问:这些起义的结果怎样?
总结:众多革命者的英灵变成了纪念碑上笼统的数字。
学生:介绍黄花岗公园,讲述喻培伦的事迹。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深情朗诵《与妻书》。
设计意图:用真情叩击感染学生。
总结:烈士的鲜血唤醒了更多的国人,黄花岗起义半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了。
第二板块:天翻地覆慨而慷——革命进程
1.武昌首义——1911 。
学生: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合作组织能力。
教师:播放武昌起义视频,展示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
提问:武昌起义势如破竹,一举成功,说明了什么?
教师:出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介绍武汉红楼。
设计意图:古今对比,理解历史的渊源,感悟辛亥精神。
总结:武昌首义胜利不到两个月就成立了中华民国。
2.中华民国成立。
提问: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首都设在哪,临时大总统是谁?
学生:根据图片介绍中华民国国旗。
教师:图片展示孙中山开国纪念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些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得出历史知识。
第三板块:尘埃落定留遗恨———革命结果
教师:展示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的图片。
提问:袁世凯剪掉辫子表示“革命”,是真革命吗?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革命变色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突破知识难点。
提问: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第四板块:中山伟业传千秋——革命评价
教师:出示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解读归纳能力。
总结: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
师生共读:“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與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国父纪念歌》深沉有力而又悠长的背景音乐下朗诵,感受革命者奋斗不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教学反思】
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贯穿于这堂课的始终,从革命事迹中找到能够打动学生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情感。学生在课堂上介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的由来,讲述了七十二烈士中的喻培伦的事迹——课堂上,学生的内心澎湃了。深情朗诵《与妻书》时,学生几乎声泪俱下,内心早已被信中的话语深深打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
这节课我和学生的心灵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学生敞开了心扉,我的教学也上了一个台阶,让我认识到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方面我还是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要培养学生独立设问的能力和态度,做一个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
见习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