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华
【摘 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所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时,采用阿托伐他汀和氯吡格雷治疗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增强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极易诱发心肌梗死,该病的出现与各种因素有关,如血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和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等,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且死亡率、致残率均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分析对象,分别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现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藥物治疗,具体情况探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男38例、女22例。现根据入院时的数字编号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0例中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为(61.4±8.6)岁;对照组30例中年龄最大83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62.0±8.7)岁;病程0.5~8.3年,平均病程(3.4±1.1)年。两组患者一般统计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全部患者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即采用抗血小板、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β-受体阻滞制剂和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早晨口服,每次75mg,一日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口服,每次20mg,每天一次[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
评价标准:显效:心绞痛发作消失或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症状改善明显,硝酸甘油的用量减少50~80%之间;无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如同治疗前,无明显好转,甚至有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倾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当P< 0 .05 时,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仅为7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只有1例,对照组2例,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乏力、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和心慌等,发病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则极易因心肌短暂性缺血而导致心肌梗死,进而会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3]。因此,必须进行科学的防治与治疗,临床治疗以改善血脂代谢和防止血小板聚集为主。
氯吡格雷是新型血小板ADP受体抑制剂的一种,能够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产生有效的抑制,在抗血栓机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对血小板受体结合和聚集进行抑制。然而,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降脂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动脉内的斑块情况,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心绞痛发作次数的极大降低[4]。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取得较高的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联合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王玉锴,白建军.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9(41):128-128.
傅向华,孙家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者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4,,19(03):162.
郭小宝.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1):37-37,39.
殷育林.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0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