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目的 探究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以2015年3月11日至2017年12月23日我院79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49例,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对照组(30例,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阴道出血量及输血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5.92%)相比对照组(73.33%)明显更高,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899.24±325.61)ml]、术后24h出血量[(2.96±0.67)ml]相比对照组[(1201.28±312.32)ml、(567.24±102.61)ml]明顯更少,P<0.05;实验组患者输血率(4.08%)相比对照组(26.67%)明显更低,P<0.05。结论 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增强止血效果,减少阴道出血量。
【关键词】剖宫产;出血;子宫动脉结扎;宫腔填纱;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1
出血属于剖宫产的常见并发症[1],若不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干预,严重者需切除子宫,部分患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实施有效止血干预十分重要[2-3]。我院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以探究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的效果,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79例患者或家属同意后开展研究,以2015年3月11日至2017年12月23日我院79例剖宫产后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干预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49例)、对照组(30例)。
实验组49例患者年龄为20-42(29.75±5.73)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29(59.18%)、20(40.82%)例;孕周为36至41周,平均为(39.24±0.32)周;孕次为1至5次,平均为(2.54±0.16)次。
对照组30例患者年龄为21-41(29.68±5.69)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18(60.00%)、12(40.00%)例;孕周为37至41周,平均为(39.30±0.31)周;孕次为1至6次,平均为(2.60±0.20)次。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统计值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剖宫产指征;(2)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20岁;(3)患者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精神性疾病患者;(3)临床信息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30例患者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手术医师对患者子宫下段进行牵拉处理,于剖宫产下段切口下缘处对其实施穿刺(使用1号微乔线),穿过子宫肌层直至子宫侧动静脉丛最外侧阔韧带无血管处,再向前穿刺,并使用同一方法按照相反的步骤进行穿刺,以完成对侧结扎。
实验组49例患者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处理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同时,对患者实施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即对大腹纱实施高温消毒处理后,对其实施“8”字型缝合打结(使用10号丝线),以稳固,然后将其浸泡在温盐水内,捞起压干水分后,从患者宫角、宫体开始,经患者宫颈口将纱条送至患者阴道内部,同时对子宫下段、宫颈口以及切口周围实施填塞,确定产妇未出现持续性出血症状后,对其实施缝合操作。术后,对患者腹部手术切口实施加压包扎,并用沙袋压迫6h,遵医嘱对患者使用相关抗生素。
1.3 评估指标及评估标准
1.3.1 评估指标
研究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阴道出血量及输血率。
1.3.2 评估标准
治疗后,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正常,且出血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若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基本恢复,出血症状显著缓解,出血量得到控制,偶尔可见少量出血,但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4];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占比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指标对比,计量资料(,阴道出血量)或计数资料(%,总有效率及输血率)的统计学方法分别选择t检验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5.92%)相比对照组(73.33%)明显更高,P<0.05,如表1:
2.2 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阴道出血量
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899.24±325.61)ml]、术后24h出血量[(2.96±0.67)ml]相比对照组[(1201.28±312.32)ml、(567.24±102.61)ml]明显更少,P<0.05,如表2:
2.3 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输血率
实验组患者输血率(4.08%)相比对照组(26.67%)明显更低,P<0.05,如表3:
3 讨论
剖宫产后出血属于临床产科常见的危急症,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及时对患者实施止血治疗[5]。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宫腔填塞纱条均属于临床治疗剖宫产后出血的常用手段。
本研究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研究发现,对患者实施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更优,出现该现象主要是由于单纯对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需耗费较长的时间,且手术风险较高,为尽快止血,较多学者常建议对患者实施联合干预[6],而对患者使用宫腔纱布填塞治疗主要是指借助纱布填塞压迫创面,在短时间内可让大量血小板集聚,产生血栓,并能促使机体释放凝血因子,加速凝血,同时,可有效增加对产妇子宫感受器的刺激,促进患者子宫收缩,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压迫胎盘的剥离面,有助于加快止血[7-8]。但为保证止血效果,在对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9]:(1)在手术前,手术医师应做好手术标记,对血管主、支路进行区分,在对患者实施穿刺进针时,应注意绕开阔韧带血管区域。(2)在对患者实施结扎操作时,应尽量将患者子宫提出腹腔外,以免损伤膀胱、输尿管及邻近组织。(3)在对患者实施宫腔纱条填塞时,应注意控制好纱布进入阴道的长度,便于后期取出,同时,在填塞纱布时,应注意按照相关顺序及要求填塞、压迫,切忌留下任何空隙,确保其能达到子宫下段切口水平,在缝合手术切口时,应避免缝至纱布位置。(4)术后24h内将宫腔填塞的纱条取出,在取出之前,应对患者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及葡萄糖,在取纱过程中,应做好输血准备,并对患者应用宫缩剂。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5.92%)相比对照组(73.33%)明显更高,且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少,这提示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的基础上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十分可行,可显著增加止血效果,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对保证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输血率(4.08%)相比对照组(26.67%)明显更低,这亦提示对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的效果较单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更佳,有助于降低输血率。
李晓多[10]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与宫腔纱条填塞在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出血的效果,其以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3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实施子宫动脉结扎+宫腔纱条填塞术治疗,通过研究其发现,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h总出血量明显高于观察组,且对照组患者输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亦明显更多,通过研究其认为,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与宫腔纱条填塞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后出血可显著降低输血量,有效止血。将李晓多的研究结论和本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无显著差异,均认为对剖宫產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十分可行。
综上所得,对剖宫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宫腔填塞纱条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增强止血效果,减少阴道出血量。
参考文献
汪建华,王为民,高绍凤等.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与纱条宫腔填塞用于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出血的止血效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18):2733-2736.
戴夏琳,刘永梅,周艾筠等.筋膜内子宫动脉分段结扎联合纱条填塞于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34-35.
徐波,成要平.不同止血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4):5281-5284.
王晨笛,李莉,李南等.子宫网压缝合术在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初步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2):138-143.
王振辉.截断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加宫颈提拉式缝合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宫颈管顽固性出血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2):395-397.
苏慧,蒋美琴,凌静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1):75-78.
何梅,周文红.子宫排钉式缝合术用于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体会[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2):238-240.
王晨笛,李莉,李南等.晨笛网压缝合术在5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6):108-112.
陈红.宫颈环扎术加球囊填塞法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5):64-66.
李晓多.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与宫腔纱条填塞在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6):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