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画竹的表现技法研究

2018-10-09 10:49黄小舟
现代交际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国画

黄小舟

摘要: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也是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象征着高风亮节。我国自唐宋之后便多见以竹为主题的绘画,尤其是采取水墨方式表现的中国画墨竹艺术,更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文人画不朽的题材。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国竹文化,分析了中国画画竹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探究了墨竹画的表现技法。

关键词:中国画 墨竹 表现技法

中图分类号:J2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103-02

竹与我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我国文人墨客自古以来便爱竹,有些文人甚至与竹朝夕相伴,在众多画作、名论、名诗当中,常见竹之身影。[1]竹,与松、梅合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是我国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画竹历史,自创作至理论,其体现了我国艺术与美学遗产的重大特色。

一、中国竹文化简介

我国有着悠久的赏竹、画竹历史,自三国开始,至南北朝、隋唐五代,赏竹与画竹逐步发展。相比于其他林木,竹有节、有虚心,且不畏霜雪、宁折不弯,与人之审美、趣味及道德意识自然契合,从而被人们引入社会,成为君子贤人的喻称。[2]很多士大夫及名门也偏爱竹,常引竹自况,封建士大夫更是通过种竹、养竹来追求风雅,苏轼所作《于潜僧绿筠轩》中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体现了人们对于种竹、养竹的热爱与追求。

最早赋予竹人的品格,将竹引入社会伦理范围的当属《礼记》,《礼记·祀器》有言:“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魏晋时期有“竹林七贤”,其就是对嵇康、阮籍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气节的赞誉,以竹的清丽俊逸、挺拔凌云来体现“七贤”的刚正气节。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有《养竹记》,文中将竹总结为具“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情操,首次赋予竹人格化的品行。自此,竹便成为我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后来,伴随竹文化的发展与普及,春联当中可见“竹报平安”一说,意寓祈迎吉祥,由此,竹便由传统的文化意象变为了民俗意象。

二、中国画画竹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画竹画分为两种:一种是设色竹子,其属花鸟画;另一种是墨竹画,画面主为墨竹,偶尔点缀些朱竹,属于文人画。关于画竹的起源,一直以来都无定论,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第一,画竹始于后汉关羽;第二,画竹始于唐朝王维;第三,画竹始于五代十国蜀国的李夫人,其以笔就窗纸画竹影。[3]唐代时期,画竹已是一种独立题材,也有专门画竹的专家。另,唐朝皇帝唐玄宗也爱画竹,王维、吴道子等人均偏爱画竹。五代北宋的文同,被称为画竹宗师。后元、明、清,均出现画竹名家,各类山水画、花鸟画画家,也均有画竹作品,其中郑板桥堪称画竹一绝。

中国画画竹最先仅是表现竹的形态美,形式方面多勾勒着色;两宋之后,文人画逐步兴起,因其强调借景抒情,以画表现画者感受,故在表现形式方面有所改变,形成了工笔、写意或两者结合;南宋之后,墨竹艺术飞速发展,其强调以书入画,以更好地发挥毛笔的书写特征。

画竹的理论,最早萌芽于白居易的《画竹歌》,其中有言:“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既是对萧悦画竹技巧的赞美,也提出了画竹中立意、命笔的根本法则。五代北宋年间,画竹逐步发展,并形成了各种风格。北宋文同在综合表现竹、木、石的基础上特别发展了墨竹,并总结了画竹的原则即为“成竹于胸”,后苏轼又丰富了此理论,并将其进行引申,提出画竹应“执笔熟视,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元代画竹承前历史,且画竹技艺不断发展,画竹讲究“尚意”,并将竹画技法分为“画竹”与“写竹”两种。明代墨竹画以夏昶为代表,其作品有“夏卿一竿竹,西凉一锭金”的美誉。清代以郑燮为代表,其作品以奇峭为特征,现人们对其作品具较高评价。

三、墨竹画的表现技法

(1)笔墨。笔墨的运用对于国画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以笔墨为基础而作的墨竹画来说,笔墨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墨竹画的最终表现效果。是否灵活运用笔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墨竹画艺术表现的高低。另,墨竹画还非常重视利用笔墨来表现画面的意境以及画者的感受。明代大家夏昶在画竹时就非常重视笔墨的运用,其通过灵活运用笔墨体现了处晴、雨、风、雪不同情境当中竹的不同韵味,其弟子曾为亲眼看他的画竹技法而故意请他喝酒,待其醉酒离去之时于其书房画有几竿风雨竹,夏昶以为是自身所作之画,于是取笔于顶部增添几片叶子,其弟子发觉画面感瞬间增强。由此可见,笔墨的运用对于画面整体感染力及生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另,明末大家徐渭作有《花鸟图卷》,作品以笔墨恣意、浓淡适宜的墨竹贯穿其中,体现了画者对于笔墨韵味的追求,也让观者领悟到了画者放荡不羁的个性。可见,笔墨的运用还会对画者的个性及情感表现产生一定影响。

(2)构图。中国画素来讲究构图,源于南齐谢赫的品画六法当中就有“经营位置”这一方法。所谓“经营位置”,即作品的构图,品画六法当中有此法,表明作品的构图对于画作的重要性。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构图方法主要有条幅横幅、斗方及团扇等。郑板桥所作《墨竹图》的构图方法相对丰富,画面中的竹、兰、石既相互结合构成整幅图作,同时又相互独立,各具特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其笔墨运用浓淡相宜、下笔粗细、长短适当,另一方面是因其构图层次分明,从而为观者塑造了不同的情景,体现了其“胸中之竹”宁折不弯的气节。另,清代大家孙楷所著《竹图》,其构图主为扇形,竹石自右下方所出,题字处左上方沿圆边而成,整幅画作的布局紧凑却不拥挤,主次分明,似有似无的几笔竹叶让整个画面的布局显得沉稳而又不失空灵之意。此画作画幅虽小,但因布局的巧妙,仍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在进行墨竹画时,画者要特别注意点、线、面的分布及画面疏密变化,以展现整幅画的气势和意境。

(3)情景相融。品味历代画竹大家的墨竹画作品均可发现,画中之竹形神兼备,给人以气韵生动之感,极易引起观者的共鸣。国画的基本理论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潘天寿先生也曾说:“画之至极,终在心源”,其均表明大家对于绘画意境的追求。潘天寿先生作有《风竹图》,此作品看似仅截取了竹之主干而非竹之全貌,画面相对简单,但却通过竹之主干的强大生命力与气概完美地体现出了竹子宁折不弯的品质,让人感受到了风竹的清奇俊雅,也体会到了作者的阔达胸襟。另,清代画竹大家郑板桥也偏爱画竹,尤其是兰竹,著有大量墨竹作品及与竹有关的题画诗和名论。郑板桥所著《墨竹图》,画中的墨竹已不是传统竹子的形象,但笔笔包含真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让观者体会到了作者对于民间疾苦的忧心。画者在作画时,不能仅仅是“模仿”,而应注重将自身情感融于画中,使观者能通过画作了解画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结语

墨竹是我国国画中的常见题材,其画作技法独特,形式風格简洁质朴,既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竹的品格,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人性化的审美与追求。墨竹艺术是一门技巧要求较高的绘画,在实施墨竹画创作的过程当中,画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笔墨的运用与构图的方法,而且还要情景相融,将自身情感融于画中,以表达画面的意境与画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振彪.关俊声先生墨竹画艺术[J].美与时代(中),2016(5):18-21.

[2]吴若宁.论墨竹画中的士人精神[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4.

[3]周午生.论吴镇墨竹画的技法表现和笔墨传承[J].美术学报,2017(5):101-106.

责任编辑:张蕊

猜你喜欢
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