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兵
摘 要: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安徽国民经济稳定、有序、协调发展的必然举措与有效路径。本文根据安徽省2000-2016年的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以浙江省为比较对象,先对安徽省和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再对两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和对比分析,分析安徽省三次产业分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以及与浙江省相比存在的不足,并对安徽省提出稳定第一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转移;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79-03
一、产业结构理论简述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产业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方式(范金,2004年)。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明确与精细化,国民经济中产生的部门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些部门,使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配状况也会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差异性。
国内外经济学者对这种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在《政治算数》中就指出,不同的产业会带来不同的收入,即第二产业会比第一产业的收入水平高,而第三产业会比第二产业的收入水平高。1940年,科林·克拉克(Colin Clink)沿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对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大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进行计量与比较研究,总结出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正确的理论总是能经受住历史的检验,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站在克拉克的肩膀上,把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的分配状况纳入研究视阈,并且扩大了样本的范围,实现了理论的重大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会不断下降,劳动力数量也会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水平会不断上升,劳动力的数量也会上升。钱纳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6)中得出了劳动力会从一产向三产转移以及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的结论。
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是否以上述的演进规律在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是否存在良性互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2000-2016年的三次产业与经济增长的数据对安徽省和有强省之称的浙江省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状况进行了对比定量研究。并就安徽省产业如何升级、如何实现合理化发展提出建议。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16年安徽省迎来了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年。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里,安徽省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图1可以看出,2000年至2016年间,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从总体来上来看,安徽省第一产业产值的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2013年之前呈上升状态,而在此之后,该产业的比重开始下降,在2016年降为48.06%;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趋势大致呈现扁平的S型,2003年该产业占比为41.76%,为历年来最高。总体而言,安徽省的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不变,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很符合库兹涅茨法则。
从三次产业的布局来看,2004年是重要的分隔点。在此之前,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呈现的是“三二一”的格局。此后,安徽省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变成“二三一”的格局。但是和浙江省的产业发展水平相比,安徽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在这17年里是一直高于浙江省的,这说明安徽省产业結构是相对落后的。在2010年之前,安徽省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低于浙江省;2010年后,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出现一些变化,第二产业占比逐渐高出浙江省。安徽省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从2000年38.02%上升为2005年的39.96%,又从2006年的39.10%升至2016年的41.30%。而浙江省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36.41%上升到2005年的39.95%,从2006年的39.96%上升到2016年的50.99%。可见在2006年之前,安徽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浙江省,而在此之后,安徽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却一直低于浙江省。
经过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综合来看,其发展的水平、发展的速度以及发展的稳定性都低于有强省之称的浙江省。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国民经济发展效益较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就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精准的定量分析。
三、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干春晖(2009年)认为,要素转移推动着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影响生产率的增长。可见,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产业中不同的配比就会产生不同的产业结构,而这些生产要素的投入又会促进生产值增加,即会促进经济的增长。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证实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间确实存在着关系,所以我们通常假定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为:
Y=F(X2,X3,X4,?孜)
其中Y表示地区GDP;X2表示第一产业产值;X3表示第二产业产值;X4表示第三产业产值;而?孜表示除了三次产业外,其他经济增长的因素。为了排除异方差性,对上述式子进行如下修正:
Log(Y)=?琢1+?琢2Log(X2)+?琢3Log(X3)+?琢4Log(X4)
因此我们在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对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00-2016》和《浙江省统计年鉴2000-2016》。自变量采用的是各个产业结构的产值,因变量采用的是地区总产值。
(二)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3.1软件并结合古典假定下的最小二乘法对安徽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og(Y)=0.72+0.28Log(X2)+0.40Log(X3)
+0.37Log(X4)
R2=0.99993 F=77541.69
从上述回归结果分析,修正可决系数很大,说明模型拟合非常好,即安徽三次产业结构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联合影响大。F统计量也很大,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安徽三产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且安徽省第一产业每增加1%,安徽省经济总值上升0.28%;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安徽省经济总值上升0.4%;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安徽省经济总值上升0.37个百分点。其中,安徽省第二产业对安徽省的GDP增长拉动作用最为突出。
同理,运用同样的方法对浙江省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Log(Y)=0.88+0.09Log(X2)+0.47Log(X3)
+0.44Log(X4)
R2=0.99997 F=196010.1
从上述回归结果分析,修正可决系数很大,说明模型拟合非常好,即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联合影响大。F统计量也很大,P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说明浙江三产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且浙江省第一产业每增加1%,浙江省经济总值上升0.09%;第二产业产值每增长1%,浙江省经济总值上升0.47%;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浙江省经济总值上升0.44%。与安徽省一样,第二产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影响最大。
将安徽省与浙江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第二、三产业对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小,第一产业在经济增长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与强省相比,安徽省第二、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明安徽省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可见,安徽省要想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需要对安徽省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对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可得以下结论:第一,安徽省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结构发展也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但是与素有经济强省之称的浙江省相比,安徽省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缓慢。第二,安徽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大,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小,安徽省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第三,为了实现安徽省经济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还需要对安徽省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一)注重科技应用,稳定第一产业
分析可知,安徽省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是其年产值却逐年提高,可见,安徽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确保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并通过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培养和吸引人才。将科研技术因素应用到第一产业中,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政府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机械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上铺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富足化。
(二)优化内部结构,夯实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作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其产业比重最大,且对安徽省GDP的贡献度也是最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安徽省应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结合安徽省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等,努力抓住“一带一路”这一机遇,对第二产业进行产业调整,将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并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运用到第二产业中,减少产品的重叠度,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培育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实现内涵式发展。
(三)支持服务创新,做强第三产业
由分析可知,安徽省第三产业占比自2011年起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在2016年,更是达到41.30%,可见,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与浙江省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鉴于安徽省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比较大而发展比较滞后的现状,需要对第三产业进行优化升级。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应采取提升式产业承接策略,对转移的企业有选择地承接。同时,安徽省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企业的引入创造便利。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房地产、教育等高成长性现代服务业,将科教兴皖战略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范金.应用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02):55-65.
〔3〕威廉·配第.政治算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郑云.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现实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02):154-157.
〔5〕田维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变迁与经济增长[D].合肥工业大学,2006.
〔6〕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刘伟,张辉.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08,43(11):4-15.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