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晓磊
摘 要:考古发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制约。考古发掘被细化成野外发掘与室内资料整理两方面内容,摄影则是其中关键的内容之一。文章将考古摄影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在考古发掘中的作用与方法。
关键词:摄影;考古发掘;作用;方法
文物摄影主要包括移动文物摄影与非移动文物摄影。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的摄影工作十分重要。借助摄影对珍贵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再现、传承,是文物摄影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深入研究并分析摄影在考古发掘中的作用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考古发掘工作与考古摄影
野外考古一般会受到特殊环境的约束,因为大多数考古发掘的地点都是野外,不仅包括了山区、河流两岸、平原,同样也包括林区、高原和城市市区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关键是要积极开展发掘工地的近景摄影和远景摄影工作。这种类型的文物通常都是大型古建筑与古墓葬,所以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对光源加以利用,合理地开展拍摄工作。在此基础上,必须在构图与用光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把握文物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点,以保证观赏者可以对照片所涵盖的信息、现场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果古建筑与古遗址长期失修或残败破损,很多强调镜头效果与唯美性的摄影师会认为这种建筑与遗址没有拍摄价值,所以会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强“艺术性”,但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作为文物,虽然其具有收藏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在文物摄影当中必须将文物本质作为重点,确保真实地反映文物本身的色彩、质地、属性。尤其是考古挖掘拍摄,考古挖掘的过程与文物摆放的位置都必须被真实且清楚地拍摄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文物与考古发掘的原来样貌和客观真实性展现出来。而这也正是文物摄影和艺术摄影的本质区别。考古影像通常要借助多个影像加以说明,而在实际拍摄方面一般会借助说明力较强的单体,特别是裸露在地表之外的灰坑、古墓葬与建筑基址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人们能够借助照片了解发掘情况。对遗址进行拍摄时,关键是要对遗址的形状、地点、结构等进行拍摄,尤其要将遗址的探方位置与发掘区域位置,包括与其相邻的遗址,真实地拍摄下来,确保单体拍摄能够从点到面,使人们可以对相关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在全景摄影和局部摄影后,配上文字说明和记录,这样就能够使发掘情况得以清楚展现。文物摄影能够在可移动文物、古建筑、古墓、近现代史迹和地表可见遗存等方面发挥出记录的作用,同时在摄影记录的基础上将文物、遗址所具备的科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再现出来。另外,文物摄影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后期发掘整理、展示提供有利的保障。
2 考古摄影工作的落实
伴随考古工作的开展,偶尔会发现遗址或者出土文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遗址与出土文物的发现时间并不确定,气候状况和光线情况也不确定。拍摄通常会在室外进行,因而必须要合理地选择近景拍摄地点和远景拍摄地点。与此同时,在拍摄工具选择的方面,特别是镜头、照明灯具、三脚架、背景纸、测光表等的选择,同样极为重要。只有准备好这些辅助工具,后面的拍摄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在此基础上,要对照明灯具进行调节,布置好背景和遮光板,以免成像质量受到影响。如果遗址规模较大,应在自然光线充足的时候进行拍摄。因为一旦遗址规模比较大,人工照明灯具往往并不能提供充足的光源。侧光拍摄的文物立体感强,是最理想的光源。光的强弱应根据文物的不同而异,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随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关系而分别安排。不分强弱、主次一概采用大亮光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文物摄影构图是一个重要环节,应选择最佳角度进行拍摄。通常有平拍、俯拍、仰拍,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从而最大程度表现出文物的特点。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应简洁平整,色调素雅,一般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背景配置还要善于利用粗细和明暗对比手法。粗细对比,主要用以表现器物的质地。细腻的瓷器,因用经纬纹路粗糙的背景会使瓷器质感格外细洁;纹饰粗的青铜器,配用平整细洁的背景,能使青铜器显得庄严、豪放。明暗对比包括器物与背景以及背景本身的明暗对比。亮的文物用暗的背景,暗的文物用亮的背景,使色调在和谐中有对比,统一中有变化。
3 室内整理环节的拍摄工作
在完成野外拍摄工作以后,就需要及时开展室内整理工作。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将野外所挖掘到的文物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野外工作作为重要基础,进一步对文物进行清理、修复、保护。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室内拍摄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注意多方面内容,综合考虑出土文物的各方面情况,采取适当的拍摄方式。在室内拍摄的过程中,拍摄需要严格按照以下几方面原则开展。
3.1 文物的颜色要真实
在室内拍摄的过程中,图像、照片必须要始终反映文物原本的外观,坚决不允许出现颜色失真、色差等问题。另外,要找到最佳角度进行拍摄,三足不能拍成两足,方的不能拍成圆的。
3.2 突出文物特点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出土文物,其本身都具备了艺术价值,同样也蕴含了历史特点与时代气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选取文物最为突出的部位进行拍摄,以突显文物的特点。若单个影像无法体现出文物的特征,则应从多个方位与角度进行拍摄,进而借助多张影像突出文物的特点和价值。
3.3 构图、景深要合理
在开展文物室内拍摄工作的时候,不应当用夸张手法对文物加以表现,而是要注重画面构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确保拍摄出来的作品符合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要能反映文物的历史特点、工艺特征。另外,要注意运用好景深。图像的清晰范围不能太大,太大的话背景会很清晰,这会影响主体;清晰范围也不能太小,太小背景会虚化。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景深:主体越近,景深越浅;主体越远,景深越深。在拍摄过程中,还应当适时对光线、角度、镜头等进行调整与改进,进而将文物更加完整且真实地表现出来。
3.4 根据不同情況进行拍摄
遗址、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时候会成对、成组出现,所以摄影工作人员一定要结合文物出土记录进行拍摄。如果器物是成组出土的,不仅要根据原来摆放顺序进行拍摄,也必须要整组进行拍摄。另外,如果文物的质地不同,则需要采取单体拍摄的方式。青铜器、陶瓷器等文物的摄影,要注意表现它们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实再现。突出立体感的重点在于布光,顶光和逆光的恰当运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型。玉器文物的摄影要注意顶灯、光线的控制,尽量使背景与器物分离,增加立体感。逆光能勾勒出玉器的轮廓线条,表现出玉器晶莹剔透的质感;侧光能表现玉器立体和纹路。字画的拍摄要注意透视问题,保证字画不变形,就要求相机要与字画完全平行。
3.5 在拍摄过程中注意保护文物
在开展文物室内拍摄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丝绸、木质、纸质文物很容易受到光线、微生物、温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破损。在这种情况下,拍摄一定要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并要科学合理地选用闪光灯的型号。
4 结语
综上所述,考古摄影和出土文物的拍摄,与其他艺术摄影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并非是片面追求艺术效果。拍摄的方式方法不当,就不能充分反映文物的质地、颜色、属性,会严重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文物是对古代社会进行研究的重要依据,它们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正是因为文物相对稀少且十分珍贵,所以很多热爱文物的人们并未真正地了解它们。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就应当借助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人们展现其所热爱的文物,使他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并掌握与文物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