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唱读感受声韵美

2018-10-09 07:40吕凤香王建国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北固山仄声绿水

吕凤香 王建国

背景呈现

《次北固山下》一文选自统编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课预习提示强调:“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因此,我采用吟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平仄”规律来读诗、品诗、吟诗,从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解题目

师:(播放《诗经·鹿鸣》吟诵视频)同学们知道视频里上什么课吗?

生:音乐课。

师:大家再仔细看看。(教师边说边回放一段视频。)

生:语文课。

师:对,是古诗吟诵课。几千年来人们读诗词文赋都是有腔有调的,随着私塾退出历史舞台,吟诵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吟诵在国际上却享有很高的声誉,像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仍然保留着吟诵汉诗文的传统。2009年中华吟诵学会成立,现在全国很多学校也开设了古诗文吟诵课。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次北固山下》的学习了解中华吟诵,感受诗歌的声韵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吟诵《次北固山下》,板书课题。)听老师吟诗有什么受?

生:很好听,想学。

师:好!请同学们先把书翻到第15页并阅读注释⑦。

师:谁知道注释中“生卒”中的“卒”是什么意思?

生: “卒”是死的意思。“生卒年不详”的意思是“出生和死亡的年月不清楚”。

师:很好。同学们,从注释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次”的意思是停宿。

生:北固山在今天的江苏镇江北。

师:“北固山”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生:(齐)南方。

师:作者的家在哪?

生:洛阳。

师:还有什么信息?

生:作者是唐代诗人。

师:非常棒!题目完整的意思是?

生:停宿在北固山脚下。

师:注释中包含了这么多信息,这也提示我们要关注注释。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忽略教材中的注释。执教者能够带领学生关注课下注释,值得很多教师思考。

2.学平仄

师:(请学生朗读)音读得准确,声音也很响亮。在唐代,诗人写诗、读诗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叫——平仄(师板书:平仄zè)。“平”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现代汉语也有声调,它们是?

生: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师:还有一种特殊的声调?

生:轻声。

师:现在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相当于古代的仄声。为了学习吟诵,“平声”我们就用一条横线表示,“仄声”就用一条竖线表示。(师板书。)请大家给这首诗每一句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标上平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下面找同学来说说你所标注的平仄。

师:“路”是几声?

生:四声。(师手指板书“平仄”的位置。)仄。

师:请继续说。

…………

师:第七句是?

生:平——仄——平。

师:好,但这里的“达”比较特殊,先放在这儿。

…………

师:好。第七句中“达”是入声字。现代汉语里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里都有入声字,它们被归为仄声,但读的时候有特殊要求。为了学习方便,我们把它单独标注出来:入声字我们用“!”表示。这首诗里除了“达”字,还有“客”“绿”“阔”“一”“日”“入”“洛”。请同学们标注好。这首诗里的“前”“悬”“年”“边”等字的拼音有什么特点?

生:韵母都是“an”。

师:这就是押韵。这几个字就是本诗的韵脚。请同学们在这四个字下面标上两条横线。(PPT展示。)

点评:本课预习:“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的声韵美。”平仄是构成节奏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执教者既抓住了“诵读”的关键,也为后文引领学生学习吟诵作铺垫。

3.教吟诵

师:学平仄,那到底怎么读呢?请同学们注意:读时要遵循“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规律。读的时候要两个字为一组,这个“平长仄短”的规律就落在第二个字上,也就是说,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你就读得长一点,如果是仄声你就读得短一点。入声字特别,无论它在什么位置上,你都要读得很短,短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短促有力。(师举例并范读“日、月、黑、白”几个入声字的读法。生反复试读。)

师:好,不错。韵长,是指韵脚,他们要读得最长,是平声字的一倍,所以刚才我们用两条横线来表示。如果给他们四个读音长短排序一下,最长的是韵,第二长的是?

生:平声。

师:第三长的是?

生:仄声。

师:最短的是?

生:入声。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试读这首诗,先来看第一句,两个字为一组,“客路”为一组,“路”是仄声所以要读得?

生:短一些。

师:“客”是入声字,所以需要?

生:读得更短。(师指导生读客字,生反复练习。)

师:很棒,请把这两个字连起来读。(师范读“客路”,生反复练习。)

师:好,继续往下,“青山”第二个字是?

生:平聲。

师:所以要读得?

生:长一点。

师:我们可以读为“青山”。(生纷纷读“青山”。)

师:最后一个字是?

生:仄声。

师:读的比“山”字要短点,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可以这样读“青山——外”(生纷纷模仿。)

师:不错,这句连在一起读就是“客路——青山——外”。(尝试整句读法。)

…………

师:“绿水”怎么读?请先读这个入声字“绿”。(师示范“绿”字的读法。生试读“绿”“绿水”。)

师:好!“前”是?

生:韵脚。

师:所以要读得?

生:最长。

师:(示范“前——”的读法)整句连起来就是——(齐读“行舟绿水前”,请一名男生读,一字一句指导。)再来一遍,你们也用手势,直到手伸直“前”字读音才可以停。(生齐读。)很好!第三句怎么读?(前后走动,仔细观察)读得不错,我再找两名同学读一读。

…………

师:第七句“达”字不要读成四声,应读二声并读出问句的语气,请跟老师来读……(生读,师带领学生读整句。)

点评: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认识“平仄”作用基础上,教方法、做示范、顺势点拨,有条不紊,可谓“诲人不倦”。

4.品内涵

师:唐诗之所以用平仄的规律来作诗、吟诗,原因之一就是它能让声音与诗的内容相吻合。通过声音,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诗文的意境,而且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就边吟边品。

生:读“客路青山外”。

师:此句中作者重点强调的是哪个词?

生:客。

师:对,“客路”是什么意思?

生:旅人前行的路。

师:从注释中我们知道作者的家乡在洛阳,作者现在在哪?

生:江苏镇江北固山下。

师:所以“客”字紧扣题目,交代自己是在旅途中。

师:从“青山”“山”字长音中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山很多,且连绵。

师:连绵不断,这就是声音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声音是有意义的。第二句怎么读?(生读“行舟绿水前”。)

师:通过声音你感觉作者强调的是哪个字?

生:绿。

师:那“绿”字写出了什么?

生:水的清澈。

生:水浅。

师:水很浅能呈现绿色吗?

生:水深。

师:是的,水清而且深,(师重复读“绿水”,并用手势做水流动的姿势)你感觉到水的流动了嘛?什么在“绿水前”行走?

生:船。

师:作者感到船在绿水前行走说明了什么?

生:速度快。

生:顺水。

师:是的,顺水行舟,再加上高悬的风帆,所以才有行舟水前的感觉。我们一起来吟诵第三句。

师:这句写了哪些事物?

生:江水。

生:两岸。

师:这一句大意是什么?(生找注释,并读。)

生:风。

生:船。

师:确切地说?

生:船帆。

师:是的,帆是悬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是什么样的风?

生:柔和的风。

师:是,而且行舟应该是顺风还是逆风?

生:顺风。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你认为这首诗的哪两句话最适合?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师:这么美的画面,谁能发挥想象来给大家描绘一下?注意:描绘画面,首先注意诗中有哪些“意象(物)”,其次,根据诗句的中心把这些“意象(物)”用生动的语言连缀起来。

生:作者站在船上,向远处眺望,潮水涨起来了,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师:画面感强,语言流畅,好!美丽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很愉悦。

师:很畅快,再想,这么广阔的空间里就“一帆悬”还有点什么感觉啊?

生:有一点孤独与凄凉。

师:谁能说说五、六两句的意思?

生:(齐答)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师:同学们,将“海日生残夜”连吟诵两遍,通过“海日”这个声音,你感觉作者是一直看着太阳升起还是突然看到升起?

生:突然。

师:没错,和我们惊讶时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感觉,所以本句中是哪个“shēng”?

生:出生的“生”。

师:是的,不要写成升起的“升”,作者感觉太阳就像从残夜的肚子里生出来似的,一个美好的希望就这么突然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令作者兴奋不已。

师:大家一起吟诵“江春入旧年”。(生吟诵。)“入”带给你们感觉是“进入”还是“闯入”?

生:闯入。

师:为什么是“闯入”?想想作者的家乡在哪?

生:北方的洛阳。

师:此时作者在哪?

生:南方。

师:我们都知道南方的春天要比北方来得早,尤其是靠水的地方,春天会来得更早一些。北方明明还是旧年,这里怎么就是春天了。如果你是旅途在外的作者,此时你心情如何?

生:想家。

师:所以给作者的感觉是“闯”进来。

师:现在大家齐吟诵“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生齐诵。)

师:第七句声音长短的变化是?

生:先长然后慢慢越来越短。

师:多读几遍看看读后有什么感觉?(师不停地示范读。)

生:想家。

生:忧伤。

生:想哭。

師:是的。此句的声音变化和我们平时情绪低落慢慢想哭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读多了你的情绪就受到影响了。最后两句表达了在外游子淡淡的思乡愁绪。另外,从结构上讲,此句也与诗的第一句遥相呼应。

师:下面,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生齐吟诵。)这首即景抒情之作,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景物的特点,你会用哪个词?

生:壮阔。

生:壮丽。

师:根据诗的内容,大家说到底应该用哪个词呢?

生:壮丽。

师:好!(师板书:景:壮丽。)那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之情。

师:好!(师板书:情:思乡。)。

点评:插图是文本的一部分,执教者在引导学生品析文本时借助教材的插图理解文本,值得点赞。另外,把本课“思考探究三”有机地融合到文本的解读中,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表现。

5.寻规律

师:现在我再来吟一遍这首诗,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发现“吟”的特点。(师吟。)

生:像唱。

生:还有读。

师:是的,用一定的腔调按照“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规律来读就是吟,吟即半唱半读,(师板书:吟:半唱半读。)“吟”时必须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但是腔调不是固定的,千人可千调。今天就先用吕老师的腔调,以后你们可以创造自己的腔调。(师生齐吟。)

师:太棒了!这节课同学们基本学会了古诗的吟诵。课下同学们也可以找其他的律诗和绝句来吟一吟。最后,让我们一起在吟诵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师生吟诵。)

点评: “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半唱半读”“腔调不固定”“千人可千调”这是中华吟诵的基本原则。画龙点睛的话语,足见执教者对中华吟诵的研读与体会之多。

教学反思

吟诵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学得不枯燥,我打破以往教学方式,以《次北固山下》为载体,大胆尝试读诗、吟诗和品诗的新方式。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体现新课标理念。新课标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这节课之所以用吟诵方式教学,因为我觉得吟诵这种传统的读书和教学方式不应该被遗忘,应该让学生了解它。事实证明,学生确实也很喜欢吟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新课标语),为了激发学生对本首诗的学习欲望,课前播放《诗经·小雅·鹿鸣》的视频,让学生去感知吟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吟中悟诗情。吟诗的方式很重要,我引领学生先从平仄的规律入手,按照“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的方式感悟诗的韵律美,然后打破以往品诗侧重分析字的意义的常规,忽略声音的方式,重点采用边吟边品的方式,通过声音的力量来感知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简评:

这是一节统编教材古诗词教学探索课。本课“预习”要求:“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很多学生对诗歌语言理解浅尝辄止,对作者借助的意象理解也隔靴搔痒,人云亦云。

那如何激活诗歌语言呢?执教者决定以“诵读”为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

1.情景导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吟诵”法。课堂导入环节,执教者先用多媒体播放《诗经·鹿鸣》吟诵课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初步感受吟诵,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吟诵课的兴趣。

2.以读引诵。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诗的作者和相关背景之后,教师让学生朗读全诗。朗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技能向未知技能的转变,即從朗读到吟诵的学习。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学策略可谓得当。

3.平仄入诵。说到“吟诵”,学生似乎感到陌生而好奇。那如何向学生传授吟诵之法呢?执教者先从学生的已知入手——汉语的声调。说到声调学生顿时找到了“自信”,接着执教者对汉语的声调与古人的“平仄”进行了恰当地转化——“现在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相当于古代的仄声。”这一下子打破了学生对“吟诵”的陌生感。接下来教师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让学生温故平仄常识,同时利用“前”“悬”“绿”“边”让学生领会了古诗的押韵,同时也为后面环节的“韵”作了铺垫。

4.方法学诵。如果说懂得平仄是打好吟诵大厦的基石,那学好“平长仄短,入短韵长”则是立好学习吟诵大厦的七梁八柱。为了建好这座大厦,执教者先板书规则,然后从字到句、从徐到疾等反复示范吟诵之法,同时配以肢体语言。经过如此环环相扣的传授和教师适时地相机鼓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吟诵的规则并能独立吟诵。由此可见,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能是多么重要!

5.内涵假诵。吟诵只是学习古诗词的一个手段。要想更好地体会诗的内涵,执教者采用边吟边品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感悟诗的内涵。执教者首先抓住 “客路青山外”的“客路”这个体现文章主题的词进行铺垫,然后再从“青山”“绿水”引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丽画面,最后品咂本诗中典型的炼字——“生”“入”的表达效果。总之,本诗的主题和情感的内涵“假(借助)”于吟诵完美地展现出来。

“古诗词,原来也可以这样教!”这是本课结束后许多听课教师发出的感叹。感叹至少引发我们三点思考:1.古诗词教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2.吟诵,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传统方法,我们应努力赋予它新的内涵。3.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永远在路上。近年来,浮躁现象在教育教学领域大有蔓延的趋势。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一次教材使用培训会上曾说:“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我说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看就是回到原点,请教师带头多读书。事实上,教师的专业化学习永远在路上。”《次北固山下》这节课吕凤香老师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她自身语文功底扎实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接到此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利用课余时间研读了大量有关古诗的吟诵资料,准备充足。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猜你喜欢
北固山仄声绿水
次北固山下
文化广角
赶着青山和绿水
霜雪千年北固山
万绿水 东江请原创歌曲|全国征集
为了天蓝地绿水清
绿水绕家园(国画)
GPS一机多天线技术在镇江北固山北侧斜坡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