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福建 莆田 351100)
公共教育是指国家或社区,通过公共财务支出兴办学校,为全体公民提供的一种教育。现代文明社会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公共教育的目的不同国家、地区有不同回答,中国的儒家经典《大学》里对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希冀,现在的中小学生印象更深的可能是小学教室墙上贴着的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据悉这话是周总理少年时立下的宏大志向。
修、齐、治、平也罢,为中华之崛起也好,终是陈义过高,而陈义过高的言论会因其虚廓导致现实感染力和指导作用反而很弱。教育,克里斯坦森将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公共教育目的归结为以下四点:
(1)最大限度发掘人的潜能。
(2)营造一种有活力、参与性高的民主氛围(作者注解:就是让公民明辨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3)磨炼有助于我们的经济保持繁荣和竞争力的技术和能力。
(4)让学生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的观念,而且这些不同的观念应得到尊重而不是受到迫害。
(《创新者的课堂》-前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这四点共识对现代文明社会下的公民来讲很容易理解,但遗憾的是公共教育在实现这几点上做得很不尽人意。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教材的老套、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教育考评机制呆板等,都成为被诟病的焦点。
造成当前公共教育改进难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的回答也人言人殊,有教育经费不足说、有说是因为学生家长的不重视等。
当前的田野调查法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是自相矛盾的,决策层在运用这种研究时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究其原则是因为遵循的研究不完善。正如本书作者在书里指出的,“教育研究者一直使用的、有局限的范式让他们在研究中没法创造出一所更好的学校……只能为我们提供相关描述而不是因果关系。大多数的教育研究因此制造的争论比共识还多”。(《创新者的课堂》;P138)
要之,当前公共教育学校改进难的要因就在于没能让教育成为学生内部驱动动机,而之所以教育没能成为学生的内部驱动机就在于当前的公共教育还没能找到适应不同学生的最佳学习方法,或者可以说,当前的公共教育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教育经费不足、学生家长不重视究是造成公共教育改进难的外部原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教育的改进需让受教成为学生的内部驱动动机,外部的动力不能持久。什么是学生在校受教的内部动机?质言之,大多数学生想要的是:体验成功并且取得进步。
当前的公共教育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动机,学生在学校中想要满足成功及玩乐的需求是当前的教育机制满足不了的。现在的公共教育课程让学生满足成功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考试,而考试却是对是否“成功”的滞后反馈。而且,当前的学校架构和科目设置其实很清楚地表明了学校是把“传授知识而非帮助学生完成任务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充分的教育,让所有人都能从高中毕业。但学校的活动并没有以一种让学生每天都有成就感的方式整合”(《创新者的课堂》;P138)
当前的公共教育体制并不是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体制。
“以学生为中心”绝不是对学生生活多关心、提供多好的学习环境和设备、配备多雄厚的师资等。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学校要进行”颠覆性的创新“,正确整合各种因素,让学习过程更有趣,教材和教育资源更丰富多样,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每天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种要求系统性改进与当前公共教育现状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当前工业流水线式的批量教育加工与个体定制化需求的矛盾。
或许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杏坛,柏拉图学园那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有可能实行。实际上孔子就深谙因材施教之道,如孔子在向学生解释何为儒家学说核心的”仁“时,就根据不同学生的品德、才能、性格特点点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论语·颜渊》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箪食瓢饮的颜渊是孔子学生中最安贫乐道的,因此孔子告诉他克已复礼是仁;司马耕(司马牛)是个性格急躁的人,因此孔子告诉他说话慎重就是仁。
在古代,能有机会受教的只是少数人,这让个性定制教育成为可能。现代社会,随着公共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后,工厂流水线那样的标准教育就与定制化需求产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
标准化教育的特点就象是现代工厂的齿轮一样,每个齿轮要咬合在一起才能把机器转动起来。因此必须先上完低年级才能接着高年级,而检验是否通过低年级”验证“的就是考试,只要能通过60分这一及格线就算pass。因此不管是在教材的编写,甚至教室的布局方面,都是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了解工业社会发展就能知道,一件产品,如果不同零件间相互依存程度很高也就意味着排它性强,很难与其它零件相互兼容,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寿命是很短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数工作品的组成部分都是“模块化生产“,产品最终是不同模块的组合,这种设计就比依存性产品的竞争力要强得多。
标准化教育将学生以同一种方式进行批量教育,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人,他们个体的智能优势是不同的,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的不同智能归结为8种,即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智能等。即有的人在用语言思考和表达上有明显优势,而有的可能在复杂数学演算能力方面比较突出等。(《创新者的课堂》;P007)
理想的定制化教育方法是教育方式能与不同个体的智能优势相匹配,这样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更容易,他们就更能享受到成功的感觉,从而焕发出热情,使得学生成为源自内在的动机。
但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从院系设置、教材编制订购、师资培训等各方面都是按标准化教育进行的,更何况在教材编制和订购中还牵扯着利益因素,在这种规训权力的体制内,正面与传统公共教育交锋不可能有胜算。要想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成为可能,需要在公共教育内部或边缘对带发起”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理论是克里斯坦森在他的名著《创新者的窘境》提出的。“颠覆式创新“是相对于”持续性创新“而言的。
“持续性创新“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持续改进,即让产品质量更好、性能更强大等。新兴公司如果想在持续性创新市场与占市场领先者正面交锋,是不太可能有胜算的。要替代市场领先者,只能采取“颠覆式创新“,即满足不被市场领先者看在眼里、还未被满足的消费者。即使其产品质量、功能都远逊于市场领先者的产品,但因其操作的便捷性和只有市场领先者产品零头的价格,获取了第一批消费者。之后,随着突破性技术的出现,产品不断迭代,其质量和性能逐渐向市场领先者产品靠近并以及低廉的价格逐渐地撬动领先者的市场份额,最终将市场领先者完全替代。而当完成替代后,新公司也就从原本猎人的角度自然被成为被新一波新兴小公司盯上的猎物了。
令人觉得似乎是无解悖论的是,“颠覆性技术“基本上是成熟于市场领先者内部,但因为市场领先者主要利润源自”稳定“的现有客户群,他们必需满足现有客户群对产品功能升级的需求(尽管功能已经超过客户的使用范围),因此他们虽然早就掌握了”颠覆性技术“,但由于那些使用”颠覆性技术“制造出产品的消费者不是市场领先者的主流客户,因此市场领先者不愿意将精力和资源倾斜在那上面,是以在市场领先者的漠视下,小公司逐渐成长,最终成为大公司的掘墓人。
《创新者的解答》P24
这种颠覆事件每一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上演,如佳能打印机对施乐的颠覆、如Iphone对Nokia的颠覆等。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衡量标准(价值网络)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你仍然陷在旧价值网络里,那最终难以逃脱被困在网中央的命运。价值网络是克里斯坦森“颠覆性技术“的核心内容:
《创新者的解答》P34
从“颠覆性创新”的理论视角,要从标准化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定制化教育转型,是不能通过在旧价值网络里正面打击标准教育来打开局面,而须通过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采用嵌入式的软件开发和多媒体资源等来打破零消费局面,满足暂未被标准教育满足的那部分学生需求,然后再通过技术革新迭代,渐渐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使得从标准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定制教育的可能性增大。如果没有这些综合的改变,利用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只是种在旧价值网络里进行的“持续性创新”策略,是马拉车在轨道上走,并不是革新式的发展。
理解克里斯坦森的“颠覆式创新“理论会知道,市场新入者对领先者的颠覆是个漫长的过程,且有赖于革新式技术的出现。公共教育作为一种存在了几千年里的教育模式,要从标准式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定制化教育转变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好在我们身处一个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可能不会是痴人说梦。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本文希望通过推介《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一书,尤其是通过对“颠覆式创新”理论的介绍,希望能为寻找走出公共教育困境的有志之士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