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红,何培忠,周进祝,沈秀明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08)
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飞速发展,影像检查技术已经不单纯是X线透视和摄影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影像技术的应用逐步被重视[1]。介入放射、分子影像也开始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高水平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增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由于设立时间短,在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选定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为加快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对上海市卫计委、医师协会放射分会、上海市质控中心、上海市医学会医学影像技术分会、上海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统计的全国医学影像技术行业现状调研情况等数据分析发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数量不能满足医院影像科人才需求;所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不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内涵与行业新技术应用现状不同步。
健康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各种高端数字影像设备的不断涌现,也带来了对新型影像设备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还对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段式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涉及理、工、医等多学科内容,需有一支综合性能力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作支撑。而目前无论数量还是综合能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均与“双师型”教师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针对人才培养现状,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医学影像技术领域内的产业升级及新技术应用和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合作育人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国际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2]。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能够实现的根本保证。以上海健康医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学校加强“校、企、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从校企文化、教学团队、实践基地、课程体系、科技创新等方面落实、深化三方合作。学生通过临床见习、实习掌握影像行业主要岗位,如CT、磁共振、超声、核医学等的操作技能;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影像设备生产制造、安装与调试的基本过程,加深对设备原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消除直接到医院面对先进影像设备的神秘感,也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影像设备,最大限度发挥设备性能。
深化“校、企、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常规培养模式,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三位一体、四早引领、五方贯通”培养模式。“三位一体”指校、企、医三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打造实践及创新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四早引领”:一是职业生涯早规划。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求学生明确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为每位学生安排校外行业专家及校内专任教师给予全程指导。二是职业角色早体验。入学伊始,安排学生临床见习,使学生体验临床、感悟临床,从而思考4年的学习应该怎么去学。三是职业技能早实践。打破传统医学教育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教学前移,让学生早期接触专业知识和接受实践技能训练。四是职业素养早培育,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全程育人。“五方贯通”:理实融会贯通、能力递进贯通、行业标准贯通、医工融会贯通、文化素养贯通。调整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强调临床实习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学生企业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分类发展、多元培养、突出应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专业素质发展的有机统一,见图1。
图1 “三位一体、四早引领、五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多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体系设置中需要考虑的三要素。根据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划分为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设备课程、临床技术课程、综合类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见图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设置课程,打破原有医学、理学、工学割裂的局面,进行一体化教学,构建“医工融合、临床递进、工程进阶”的课程体系。
图2 课程体系框架
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和优秀的理、工、医教学团队是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首要条件。以典型医学影像设备为主线,融合设备原理与结构、影像摄影技术、图像处理与诊断等知识点,结合课内实验、集中实训等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融入人文素养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点具有连续性是本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
以超声采集教学为例,以临床声像图采集技术为教学起点,获得图像的同时提出设备显像的要求。以显像要求为出发点,设置设备参数,延伸到设备的指标及电路结构,最后反馈到声像图,明确相关定义。教学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需求开始,依次按照医生的工作习惯,如探头的选择、患者体位的选择、仪器参数的设置、图像的显示流程,贯穿探头的分类、结构以及频率与图像、超声场分析、图像分辨率等知识点,见图3。
图3 教学过程举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是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向临床技能转化的必经阶段,学生通过实践不但能掌握设备操作步骤,还能受到医院文化和职业道德熏陶,达到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3]。为结合市场需求,拓宽学生就业领域,学院对传统实习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1)校内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为1∶2.5,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2)增大临床见习、工厂见习比例,与临床应用、设备制造等理论教学并重。(3)调整校外实习实践内容。调整第四学年的实习实践内容,采用“1+1”模式,前20周的临床教学严格按照实习大纲执行,制订翔实的轮岗计划,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后20周根据学生职业规划进行分类实习,包括临床实习、企业实习、深造实习。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在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化教学,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