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高职院校病理学课程改革

2018-10-09 12:40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8期
关键词:病理学器官专业课程

杨 鑫

(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近年来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理论扎实、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医学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课程科目多,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上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多由于课程科目多、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引起。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从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变化方面揭示疾病的病因、机制、改变和归转,以达到认识疾病本质和掌握疾病规律的目的。病理学的系统化教学需要一些医学基础课程的前期铺垫,如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同时与之后的临床课程衔接紧密。我院采取“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引导”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注重医学基础课程贴合专业课程,医学相关专业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课程不再按照传统学科衔接顺序进行设置,不采用传统的系统化病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学科课程整合的重点。为提升教学效果、贴合专业特点,病理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院医学基础教研部针对医学营养专业的病理学课程,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课程改革思路,意在解决病理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医学营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通过该课程改革探索,为以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及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依据。

1 传统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病理学教学难度大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需要生理、生化、解剖、组织、免疫、药理等学科进行前期铺垫,让学生对形态和机能的正常状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理解病理状态下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但由于学制和学时限制,医学高职院校必须在大一完成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相关课程衔接和铺垫不足,加之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使前期课程的铺垫效果并不好,加大了病理学的教学难度。

1.2 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基金项目: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教育科学2016年基金项目;辽宁职业技术教育科研规划项目(LZY17508);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二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PJHYYB17373)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教学内容多,但由于学制限制,病理学课时压缩,只能进行病理学总论部分的讲解,不能做到系统讲授。病理学教学中的组织学改变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由于以往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对组织学改变理解不足的现象,这是病理学教学急需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3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

由于存在前面两个问题,致使病理学授课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没有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做好铺垫,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完全没有衔接,甚至脱节。

2 病理学课程改革

2.1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重组课程内容

根据医学营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重新整合病理学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病理学“先总论、后各论”“先基本概念、后疾病病理”的授课顺序,以各系统、器官的疾病为切入点讲解病理知识,将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通过疾病串联起来,既节省了总论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讲解的时间,也可以按照各专业特点选择授课内容,使病理学课程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更贴合[1-2]。按照营养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安排病理学内容,设置免疫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四大版块,炎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和肝硬化6个课程内容,每个课程内容设置4个模块:疾病、累及器官、器官组织学结构、病理改变。以疾病为切入点,对照器官正常形态和疾病的病理变化,讲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

2.2 利用网络资源,辅以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整合数字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资源检索、阅读,减少授课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课上辅以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

2.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不拘泥于期末考试,而是重视考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例如通过镜下病变区域查找和观察考核观察能力及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学习进度评价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阶段性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3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1)将2015级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作为对照组,将2016级医学营养专业学生作为实验组。两组教材、授课时数、授课教师相同。对照组延续传统病理学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病理学教学模式。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人数16对照组实验组106 72中等(人) 优秀(人)70.04±12.24 76.00±13.95*成绩分布分数不及格(人) 及格(人)12 5 41 6良好(人)23 7 23 38 7

(2)当课程进行到一半时,进行一次阶段考试,进行核心知识点的突击考核(10道填空题,共30分)。不事先通知,不提供复习时间。结果显示,实验组阶段考试核心知识点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学生核心知识点掌握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核心知识点掌握情况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人数成绩分布分数21~30分(人)54 50 0~10分(人)对照组实验组106 72 20.82±3.612 22.10±3.891*12 11~20分(人)51 20

以上结果说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病理学课程改革效果明显。

(3)实验课随机抽查学生进行镜下病变区域查找和观察,考核内容完全相同(组织切片、疾病、病理改变)。结果显示,实验组镜下病变区域查找速度和准确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

4 讨论

4.1 优势

我院“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病理学课程改革效果明显,相较于传统病理学教学具有明显优势。(1)病理学课程改革贴合专业就业特点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更有实用性。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疾病、累及器官、器官组织学结构、病理改变4个模块,可以将知识难点分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2)根据专业特点和后续课程设置规划教学内容,增强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使病理学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删除不必要的知识点,既降低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缓解了课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

4.2 存在的问题

4.2.1 教材问题 目前还没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疾病为切入点”的病理学教材,教师在上课时基本以讲义为主[3]。虽然目前各所学校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但由于各所学校差异大,使统一编写教材难度较大。教材问题是病理学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

4.2.2 科目和内容整合问题 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尽量进行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整合,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目前我国多所院校结合自身学校特点,进行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我院对病理学教学进行的课程改革只是初探,将来各学科整合是趋势。什么科目、哪些内容需要整合,医学高职院校中目前没有很好的先例和范本,还需要做大量研究和实践,同时也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各专业之间沟通合作。

猜你喜欢
病理学器官专业课程
类器官
ORGANIZED GIVING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老年恙虫病并多器官损害1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兔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及其在Dickkopf干预下的病理学改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