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红
(重庆市医药学校,重庆 401220)
说课是近年来各校应用较为广泛的教研活动,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表达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在备课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1],也是教师围绕教学改革而开展的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现以护理技术课中“鼻饲法”的说课设计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本课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的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护理技术》(上册)第7章第3节“鼻饲法”内容。这一章节详细阐述了“鼻饲法”的概念、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必须具备的解剖学知识和医院饮食等护理知识;“启下”是要培养学生的沟通意识及把握好操作节奏,为之后的护理操作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处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内容计划3学时:理论教学1学时,实训教学2学时。按照“示教—模仿—练习—掌握”的程序进行,课后立即练习的形式使教法、学法、做法合一,贴近岗位需求。在整个实施示范操作过程中,融合“鼻饲法”的注意事项及临床护理新进展,做好整理记录,强调对医疗物品用后进行分类放置、消毒、处理,杜绝医源性感染。中职护理教育培养目标要求护生既要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又要适应临床护理需要,教学设计应灵活体现这些要求。为此,对教学大纲中有关“鼻饲法”的内容应进行处理:(1)在教学中添加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与本章节相关的试题,让学生在学习完本节课后,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进行自测,为其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2]。在教学中添加临床护理技术新进展的内容。传统的插管长度为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或前额发迹至剑突,成人约为45cm~55cm。而赵晓丽等认为[3],胃管插入此长度侧孔不能完全进入胃内,注入刺激性药液时可造成食管下段黏膜损伤;而当插入长度为55cm~65cm时,胃管侧孔全部进入胃内,降低了药物对人体的刺激,因此插管长度应在体表测量基础上延长10cm~15cm。(2)传统的昏迷患者插管法是将患者去枕,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15cm时,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靠近胸骨柄,以增大咽部通道的弧度,利于插管,但是昏迷患者难以配合,加大了插管难度。祝玉玲等[4]介绍“双枕垫头快速插管法”,即将双枕置于患者头下,使其下颌尽量贴近胸骨柄,双手交替快速插管至胃内,此法可节省人力,方便操作。
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注入流质饮食、药物及水的方法,是为不能经口进食者提供营养和治疗的理想方法,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鼻饲法”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熟练掌握此项技术对于临床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分析,依据基础护理学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4.1 知识目标 能正确概述“鼻饲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4.2 能力目标 能熟练掌握“鼻饲法”的操作过程和要点;能正确实施对昏迷病人的鼻饲术;整个操作过程保持清洁,确保病人安全。
1.4.3 德育目标 树立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思想理念,形成对护理对象同情、关怀、理解、宽容、仁爱的情感,表现出认真踏实、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5]。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重点确定:熟练掌握“鼻饲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难点确定:灵活运用各种知识,使操作过程更加人性化。关键点确定:如何判断病人是否适合鼻饲?鼻饲时病人应采用什么体位比较合适?胃管插入的长度是多少?如何证明胃管插入胃内?如何判断插管时病人是否发生意外,怎么解决?给病人注入营养液时要注意什么?操作完毕要如何进行终末处理?
从心理特征来说,职业学校的学习主体是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既趋向成熟,又不失童趣。好奇心较强,善于模仿。但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动机不强,因此需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知识、能力体系上看,已具备局部解剖结构知识,也学习了无菌技术等操作,具有一定的护理动手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是从无知到有知,而是在原有知识上生长出来新的知识[6]。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造一个以动手实践为主的教学环境。
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学习方法进行练习、讨论、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学会到会学,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以实现培养高技能护理人才目标[7]。
中职生抽象思维较弱,而形象思维较强,因此,要让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了教师讲授与演示、学生讨论与完成任务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边看、边听、边想、边做的个性化学习机会[8]。陆一春等[9]研究发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正是本着这个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讨论、练习、纠错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通过简练、生动的教材引导、启发思考、指导练习、评价效果,及时反馈,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教、学、做”一体。最终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课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3.1.1 教师准备 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操作示教用物等。
3.1.2 学生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在上一节课结束前以多媒体形式将下一节课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学习资料,上课前一天以书面形式上交。同时,提前播放“鼻饲法”教学视频,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通过一个临床护理案例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出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临床案例:张某,男,60岁,因车祸致脑外伤,已昏迷一周,医嘱给予鼻饲,以补充营养和水分。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护士,应如何正确执行该医嘱?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操作后如何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结合病例带着问题走进新课的学习情景。学生联想到日后的实际工作,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拉近与护士岗位的距离。此时进入下一环节。
首先让学生再次观看“鼻饲法”的操作视频,使学生有初步认识。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剖图、实物模型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和学生模仿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形成表象认识,易于理解和记忆。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从“鼻饲法”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展开讲解。其中实施是重点、难点步骤,可将“鼻饲法”操作流程分为5个步骤:评估—准备—实施—整理记录—评价。配合flash动画演示强调重点,精讲难点,将复杂操作进行分解,放慢速度,边演示边讲解。多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动脑动手,用心体会。学生在进行操作模仿过程中,提出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互动,使学生对操作的重点、难点及操作流程有清晰地认识。然后操作示教,请一名学生扮演护士,教师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完整的“鼻饲法”操作示教并提出疑问:当患者不能配合吞咽时,如何将胃管插入胃内?就这样一个小疑问,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出“昏迷患者插胃管”这个知识点。经过一段时间的交互式地引导,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学环节顺利推进。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可以顺势导入第三环节。
教师采用分组模拟练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强弱搭配,将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组5~6人,每组设立一名组长,由操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利用置胃管模型,先对组长重点指导,组长再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并及时向老师反馈情况。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采用小组相互监督评价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探索、思考的学习环境。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操作时,其余同学共同观察、讨论、纠错,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教师深入各组,耐心指导,做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在对整个操作要点基本熟悉的基础上,为了学以致用,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采用角色扮演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不同的临床案例,安排学生进入模拟病房。每2人为1组,轮流扮演护士与患者(只负责与护士交流)。最终在一名教师和一名实训教师指导下真实完成对“患者”评估、核对、解释、插管、拔管、沟通交流等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不同“患者”接触,学会合理运用沟通技巧。引导学生体会“患者”的痛苦,反思操作上的不足,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培养能力,获得最直接的操作经验。
在教学后面的阶段,要把本次课学习内容串联起来进行认真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清晰和连贯的认识。对学生操作进行点评和检测,并归纳问题,引领学生回顾重点知识,这样既可巩固新课,又可及时接受反馈,测试教学效果。此外,要求学生课后把“鼻饲法”操作过程归纳成简易流程,以提高课后强化操作练习的效率。
使用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准确、全面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及历年护考趋势,布置课后相关习题,以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与理解知识。
结合本次说课,在学生上完课后,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还要认真分析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灵感等。
说课结束后,组织同行教师对此次说课进行评价、讨论、总结,提出优点与独到之处,指出不足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具体见表1。
综上,说好课不等于讲好课,说好一节课不等于讲好每一节课,应将说课作为教研活动常态。创造性的说课值得每一位教师不断思考和探索。通过说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型、学者型的医学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在说课过程中,教师向同行和专家阐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10]。
表1 教师说课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