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坤 刘 静 代 兵 柴 铎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通过“棕地”再开发转型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从而增加税收和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然而,由于部分“棕地”所处地理位置欠佳且遭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获取经济收益的目标并不广泛适用。至80年代中期,北美和欧洲各国开始把“棕地”再开发的目光从经济收益转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棕地”恢复为生态用地所产生的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也逐渐被认可和重视起来,并成为西方国家城市更新的重要发展策略之一。
与国外“棕地”再开发为生态用地相似,我国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郊区也出现了低效工业用地再复垦为生态用地的实践探索,称之为“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即通过政策措施和工程技术手段,把利用效益不佳且有生态风险的工业用地恢复成生态或农业使用状态。它与“复垦”或“整治”的内涵相似,却更强调土地用途由工业用地退回到生态用地状态,达到建设用地总量减少的目标,是土地管理政策的创新尝试。
文章尝试建立一个基于大都市郊区工业用地利用特点的减量化适宜性评价方法,并以上海市第一批工业用地减量化试点项目浦东新区大团镇为例进行实证。一方面丰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都市郊区低效工业用地退出的评估方法,以期为长三角、珠三角等乡镇企业发达区域进一步优化工业用地利用提供工具;另一方面,建立一个同类型区县/乡镇可横向比较的减量化适宜性判断方法,提高减量化规划的统筹协调性。
文章研究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减量化的5个影响因素中,污染与能耗因素值差异最大,布局合理性因素值差异最小,主体意愿性因素的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2)工业用地减量化适宜度由一级提高至五级,随着适宜度提高,相应工业地块零星度增加。适宜度等级及其面积比例依次为:一级适宜占24.06%,二级适宜占21.51%,三级适宜占29.45%,四级适宜占12.63%,五级适宜占12.35%。适宜等级所占面积的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特征。(3)工业用地减量后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村集体和村民权益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