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江北区,有这样七所学校,他们以一种“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合,立志于夹缝中寻求突破与发展之道。位置偏、规模小、生源差、师资弱、学校文化尚未完全形成,是他们共同的难题。相同的价值诉求,相似的处境,使他们自发地走到了一起。
多年前,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和展示交流平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重庆市诚善中学校、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重庆市江北区五宝实验学校的校长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达成了共同开展学科教研活动,集体进行期末考试阅卷工作的联盟协议,这便是联盟校的雏形。之后,随着重庆市载英中学校、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重庆市江北区东风实验学校、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的加入,七所学校的领导经过反复协商,决定结盟抱团发展,报经区教委同意后,正式成立了初中“七校联盟”。同时,起草了联盟章程,并对联盟学校的责任、义务、权力等作出具体要求。
从联盟的发展来看,七校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程度也日渐加深。联合教研,整合了各校的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了七校因规模小而导致的单科教师少、无法组成研修团队的问题;统一考试、阅卷形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良性教育生态;独特的考评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七校联盟”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集团办学与校校联合模式,它更像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和学习集群。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亲临指导联盟校的工作,专家学者的肯定给予了联盟极大的鼓舞。为使“七校联盟”实现质的飞跃,江北区教委牵头建立了一支由北师大专家、重庆本地专家、江北区教研员和联盟校骨干教师组成的“集群建设支援小组”,专门针对七校的发展需求制订相应的科学规划,为江北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树立了全新的样板。
目前,“七校联盟”已成为教师集体研训的共同体,学校质量评估的共同体。在合作过程中,七校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诚善中学的“5自德育”模式,寸滩实验学校的“雅正教育”,载英中学的科技特色教育,鸿恩实验校的足球、手工特色,复盛实验校的根雕课程,东风实验校的特色美术教育,五宝实验学校的“乐玩·乡土体验课程”等都绽放出独有的迷人光彩。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七所联盟成员校,看他们是如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以下以七校由西到东的地理位置为序)
重庆市江北区鸿恩实验学校创建于1969年。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74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5人,区级骨干教师10人,校骨干教师1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5人。学校围绕“尚善教育”特色,在“秉恩泽人,以善致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实现“知善于心,至善于行”的育人目标。学校广泛推行“学生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主发展”的“四自”管理能力。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每月一主题等形式加强对学生感恩教育。以社团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先后开设了合唱、机器人、3D创客、足球、朗诵、校园剧等社团,成立了鸿恩创艺坊,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促进重庆市、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开设了足球、黄杨木雕、蜀绣、竹壳雕刻、武术、书法、绘画等选修课,极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学校以“学本教育”为指导,提出了“尚善”课堂教学四原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练讲结合、及时反馈。学校连续五年获江北区初中质量建设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小学质量建设一等奖,并获全国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毽球特色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江北区文明礼仪示范校、江北区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石头画
>>学校读书长廊
>>运动会学生方队
>>蜀绣
重庆市诚善中学校建校于1929年。学校以传承“诚善文化”为己任,提炼出“诚善修身,自主立人”的特色办学理念。积极开展以诚善德育为切入口,以诚善自主课堂为主阵地,以诚善校本课程为特色的诚善课程改革,全力打造“诚善·5自德育”课程体系、“诚善·5S自主课堂”“诚善校本课程”的育人模式。“诚善·5自德育”课程以“诚善文化”为核心,以诚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四阶班会、诚善四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社团节)为抓手,充分挖掘、发挥自主教育和体验式教育的功效,从而达到“立人”的目的。“诚善·5S自主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效优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归纳检测、巩固提升五个课堂元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同步自主发展,真正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诚善校本课程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尊重情感、张扬个性”为培养理念,设置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如绳彩飞扬、影视赏析、墨香诚善、创意空间、洁衣天使、居家艺术、美食天地等近20门,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培训。近年来学校的课程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了区内外兄弟学校的赞誉,并得到了包括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内的诸多专家的好评,多次接待各地教育考察团的驻点考察。
>>居家艺术社团的丝网花展示
>>校本课程教材
>>诚善5S自主课堂
>>拓展训练
经过六十年的风雨变迁,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底蕴深厚、自强鼎新的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2017年,重庆市首批“智慧校园”在学校率先落地。2018年春一期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新时期、新背景下,学校正努力以“雅正”为文化核心,以“雅正开启美好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办鲜明的雅正教育特色校、区域内老百姓满意的优质教育学校”为办学目标,润雅学、育雅行、健身心、树品正,培养雅学雅行、身正品正的时代新人。学校以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为抓手,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兴校上。精心设计的“三板课”课程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雅正特色课程体系。雅正基础学力课程,以国家课程提升学生基础学力;雅正拓展课程,以丰富的社团活动、年级主题活动、班队活动、研学活动为载体,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其雅正特质;雅正定制课程分为艺术、游戏、创新、阅读、研学五个门类,让寸实学子学一门艺、会百种玩、思千个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而拓展研学空间,润育文雅气质。
>>定制课程校本教材
>>七校联盟生态种植节——诗朗诵
>>种植课程
重庆市江北区东风实验学校位于重庆主城以东的千年古镇——唐家沱,由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卢作孚先生于1936年创办的民生公司子弟校发展而来,2006年由厂办校移交到地方,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高级教师占80%,现有市区骨干教师8人,校级骨干教师16人;荣获市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11人。学校先后荣获重庆市先进初中学校、江北区特色学校、江北区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江北区绿色学校、江北区足球实验学校和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等称号。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蛋壳粘贴画自2006年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教育;2017年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区中学生校园联赛冠军。近几年,学校联招考试上线率均呈逐年递增态势,多次获区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当前,学校正以“传承民生精神,践行平民教育”为办学思想,坚持以“两会两好”(会踢足球、会制作粘贴画;读好书、写好字)为办学特色,努力创建具有独特内涵品质、在重庆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学校。
>>特色会演——现场蛋壳画
>>象棋课辅活动
>>卢作孚先生塑像
重庆市载英中学校位于美丽的长江之滨、铁山脚下,1939年2月由数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民主斗士何鲁先生创办并担任校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任董事长。学校在陪都时期培养了大批进步师生,中科院院士薛社普、飞虎队员何其忱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校现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直辖以来,既为重点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也为社会培养了无数合格劳动者。近年来,学校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的核心理念,深度思考“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结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扬长补短”的教育方式、“发现、内生、助推”的教育过程,把每一个师生都视为极具潜能的独特生命,利用学校资源平台去充实与完善师生职业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践行过程,彰显“以生命为本,拾台阶而上”的文化主题。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实现文化、管理、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凝聚传统文化、扣合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最好的载英”。学校先后荣获区科普示范校、市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先进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等荣誉称号,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果显著。
>>校园中的何鲁先生铜像
>>理念石
>>校园模拟法庭
>>孩子们欢庆自己的节日
重庆市江北区复盛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有教职工113人,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26人,其中市级骨干教师2人,区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骨干教师14人,近年来获得区级以上荣誉的有21人。学校是江北区文明礼仪示范学校、江北区党建工作“十佳”示范单位、江北区校园文化特色学校、重庆市留守儿童教育基地、重庆市艺术(根雕)特色学校。近年来,学校秉承“因爱而雕,因琢而美”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干部、教师进年级、进课堂、进家庭,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三级课程建设,同时强化教师培训,以“五有”合格课堂为抓手,人人参与,人人考核过关,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每周定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小飞侠”篮球训练营、“妙笔生花”绘画团、“雏鹰”书法社、“小黄莺”合唱队、巴乌演奏队、手工制作队、阅读社团等10余个社团为孩子们的个性成长搭建了平台。作为江北区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基地,学校大力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如今,全体教职工正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两江新区最具生机与活力、最具希望与未来的义务教育品牌学校而努力奋斗。
>>学校根雕作品展示
>>研学旅行
>>达标运动会
重庆市江北区五宝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学校遵循“责任育人,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现有教师49人,其中副高职称教师5人,重庆市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4人。学校积极探索实践“生本互动”课堂, 建构“生本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同课异构”为抓手,通过“网络教研”互为融合的教研机制,狠抓教师培训,提高教研有效性。积极实施江北区“五要素”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学校“乐品、乐耕、乐探、乐艺、乐健”的“五乐”校本课程建设。践行“行动德育,梦想教育”的育人思想,关爱留守儿童。学校是国家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命名单位,曾获重庆市少年宫评比一等奖。开设有合唱团、器乐队、棋类、剪纸、美术、开心农场、信息技术、腰鼓、书法、泥塑等少年宫课程,其中泥塑项目被评为重庆市特色项目。学校还建立了重庆市首个学校科普园,科技教育成果显著。
>>教师赛课活动
>>泥塑作品校园现场制作展示
>>腰鼓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