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教学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组织策略

2018-10-08 06:49陈丹
读写算 2018年9期
关键词:律动教学组织策略

陈丹

摘 要 律动教学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要求通过身体动作来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境的内容,其活动过程契合儿童的天性和特点,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不过,律动教学活动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创造力发展。从身体律动到即兴表现,这一过程的展开依赖于特定条件。教师应做好经验积累、情境创设和启发激趣等基础性工作,同时也要正确处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幼儿自由探索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创造力发展;律动教学;组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9-0051-02

所谓律动教学,是让幼儿聆听音乐,通过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唤起幼儿的音乐本能,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律动教学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要求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创造性地表达音乐的情境活动,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的天性特点相契合,因而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活动。然而,律动教学本身并不必然带来创造力。如果组织操作不当,律动活动容易偏离主题而让幼儿的创造潜能难以发挥。从身体律动到即兴创作,这一展开过程有赖于特定条件。笔者认为,只有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关系,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一、观察实践,积累动作表象

幼儿的创造是针对特定感性材料的再造,没有具体的感性经验做基础,创造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律动教学开始时应开辟一个预备环节,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践,通过行动和体验形成相关的动作感受,帮助孩子积累创作所需的经验材料。

教师可以建立与律动活动主题相符的活动区,在其中放置一些材料和工具,让幼儿有机会使用这些工具,并提供一些活儿让他们大胆地去做,从而让操作过程中积累的动作经验转化为律动中创编的素材。例如,在小班韵律活动《萝卜大餐》的前期准备中,教师在生活区角中投放了刨皮刀、切丝切片器、榨汁机等厨房用品,引导幼儿在使用不同工具的过程中体验洗、削、切和榨萝卜汁的动作。每个幼儿洗、削、切萝卜的动作姿势不同,有的上下来回的搓洗,有的一边手抓着萝卜一边手旋转着洗,这些不同的操作经验就会支持幼儿在律动时创编出不同的洗萝卜动作。

教师也可组织实地观察或实践活动,或者请家长收集一些音像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帮助孩子获得生活经验。例如,在大班律动活动《锄禾》的前期准备中,教师可在户外种植区准备小铁锹、小锄头、花洒等工具,引导幼儿一起演示种菜的行为活动,帮助幼儿熟悉铲、刨、翻、撒、浇等动作。这些动作经验将成为创编“锄禾”的素材。不仅如此,在实践操作中幼儿还将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萌生创编农民擦汗、互相捶背等动作的冲动。再如,在进行大班律动活动《逗狮王》时,幼儿随乐表现的动作多是狮子咆哮或者在地上慵懒地趴着。这是由以往的观察经验造成的。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收集一些有关狮子的视频,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观看狮子如何行走、跳跃、捕猎、咆哮、甩鬃毛。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获得的经验体会多半是无意记忆的结果。因此,在实践观察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组织幼儿复现、确认自己的体会和发现,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对头脑中的映象进行组织整理,使之能够得到澄清并序列化。有了先前的感性经验作为铺垫,在进行下一阶段的想象和创造活動时,孩子们会感觉“有米下锅”,有料可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音乐想象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经验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这表明幼儿的学习是在情境中开始的,通过创设能使幼儿“置身其中”的情境,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意境中,启迪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

音乐本身是情境创设的构成条件。幼儿听到音乐时会有明显的情绪反应,不同乐声会引发不同感受。这些音乐容易让幼儿进入某种意境,使其审美感知得到激活。例如,在大班律动活动《逗狮王》中,笔者选择卡米尔·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里的第一首《狮王进行曲》作为调节气氛的元素。序奏和狮王的进行曲:由双钢琴的序奏开始,出现雄伟庄严的进行曲,表示狮子的登场;这只万兽之王,迈着堂皇的步伐,带领着动物们的行列。这样的旋律与动物们“逗”和狮子“咬”的情境正相匹配。与此同时,乐曲第二段轻快跳跃的部分改成小动物们出来玩耍的情节,并在第三段重复的乐句中营造小动物们逗狮王的游戏场面。由于幼儿有观察狮子的经验准备,在随后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就能大胆表现狮子被逗时发出的吼叫和甩鬃毛等动作。

教师应多创设能够激发幼儿音乐想象的情境,才能让幼儿进行快乐的表达与表现。教师应在适当时候提供给幼儿一些情境线索,如:地点、运动轨迹、故事情节等。以中班的韵律活动《一起去山谷》为例,教师为了展现山谷这个地点,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例如通过生活经验展现情境、通过语言描述情境、通过表演体会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幼儿去想象和联想。如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去了一趟山谷,在山谷里你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想象和联想,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参与动作表演。当听到山谷、森林等词汇的时候,幼儿就会联想到山里的动物,有的幼儿说看到了老虎、兔子、猴子、蛇等动物。而幼儿对各种动物都比较熟悉,所以就很容易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

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态线索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并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例如教师可以提问:那只可爱的动物正在做什么呢?以此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幼儿平时从大人、书本、电视、动物园等渠道,看到或听到关于这些动物的形象、动作、声音,对这些动物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经验。在教师的带动下幼儿就会启动平时的经验进行联想与模仿。有的幼儿做出兔子蹦跳的动作;有的幼儿做出老虎吼叫的动作等。幼儿不仅能做出动物的样子,还能调动已有经验,想象出动物们正在做什么,这是更高的要求,只要能抓住这一线索,就可以让幼儿创造出丰富的动作。

律动活动需要幼儿的参与,幼儿“做”非常重要。教师要安排合适的情境条件,让孩子多尝试,多体验,在玩中学,在玩中变,他们自然有兴趣参与到不断延伸的活动之中。

三、游戏激趣,调动创造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教师作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启蒙者,更要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儿童的音乐想象、思维及创造力往往要在积极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和发展。而游戏这一活动形式最能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性。“游戏是在自我掌控的情境中,进行自主选择、自我挑战、自我印证、自我超越,并不断体验自我支配过程之流畅感的实践活动。”在设计律动游戏时,一个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必须保证游戏的“真实性”。所“真”游戏,是指能让幼儿开心地玩起来动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并需要孩子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你做我猜、丢手绢、木头人、击鼓传花等游戏融入到律动教学中。例如:在《真假美猴王》律动教学中,笔者利用击鼓传花的游戏选出“美猴王”,然后在随乐寻找带头人的游戏中,让二郎神找出真正的“美猴王”。整个游戏的过程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连续叠加,让幼儿一直处于紧张又兴奋的游戏状态中。孩子为了不被二郎神发现而不停地设想带头人的动作。再如:在《逗狮王》律动教学中,笔者利用手指动作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结构,然后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左右手玩“小动物”“逗”“狮王”的快反游戏,最后两两合作,用手指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快反游戏。游戏过程中幼儿为了争取当狮王的机会,不断创编出时而手指张开(狮王怒吼),时而旋转手腕(狮王甩鬃毛),时而手掌跳跃(狮王奔跑)的动作。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富有刺激和趣味的游戏激励幼儿追随活动进程,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玩得开心,并激发了幼儿创编活动的兴趣。

四、捕捉时机,鼓励即兴创作

幼儿自主的表达展现是律动教学的基本点。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尽情地展示自我、快乐地创造并与同伴分享,这是律动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儿童创造力的实际表现。在律动教学中,随着教师的引导和情境的启发,沉浸在活动中的幼儿将很容易从自由的体验和联想进入自由表达阶段。值此之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捕捉幼儿身上表现出的“即兴创造”倾向,通过示范等方式,促使其向具体客观的创造行动和作品转化。

以中班《水族馆》的律动教学为例,笔者先以让幼儿观看一段海洋世界的视频来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看完视频之后让幼儿在座位上简单模仿小鱼游泳的动作,并提示幼儿海洋里除了有鱼还有水草。接着教师播放一段音乐,音乐有快有慢,并引导幼儿说出快的是什么,慢的是什么。再次播放音樂,并结合教学挂图,让幼儿了解慢的音乐是水草在生长,快的音乐是小鱼游来游去探望水草。分段播放音乐,先欣赏A段(慢)音乐,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优美舒展的动作来表现水草的不同生长姿态。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幼儿的动作比较优美,可以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接着欣赏B段(快)音乐,教师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小鱼和水草游戏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展示出小鱼游水的各种动作,快游、慢游、上下游、左右游等,通过肢体的动作表达对事物的理解。最后完整地听音乐做游戏,教师与幼儿一起跟随音乐节奏做各种动作。在本课例中,孩子们的身体动作的快慢、行进的速度、动作的幅度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幼儿也不是一直重复模仿教师原先的身体动作,他们会根据自身的乐趣和方向,在模仿的基础上也会做出一些创新。对于幼儿的创造性动作,教师应适度地加以点拨和鼓励,使幼儿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身体律动创造。幼儿的这种创造性表现来自于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音乐感受和音乐想象结合之后的创造力展现。

以上从教师及其活动的角度阐明了律动教学的实施要求,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律动活动的真正主人乃是儿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不可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律动教学中,虽然也有因为指令不明而出现幼儿任意“放飞自我”的失控局面,但更多的是,因担心幼儿自主性不足而对其行为活动施加的过分操控。事实上,教师工作的重心与其说是帮助幼儿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毋宁说是从其现有的能力出发,逐渐将自己的指导逐渐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让他们能够成为活动秩序的真正主人。这要求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律动创编时,一定要及时归位,减少示范要求,静待花开,或者至少是留下适当的空白,让幼儿享受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4.

[2]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设计[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7.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28.

猜你喜欢
律动教学组织策略
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与教学方式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农村小学音乐课
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律动教学探究
基于突发事件条件下铁路行车组织问题探讨
英语学习组织策略辅导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研究
高中生物互动式课堂的组织策略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中班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幼儿阅读教学的有效组织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