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童话中的传奇

2018-09-30 10:55徐白生
关键词:新装小孩子大臣

徐白生

1837年,在丹麦,只有32岁的安徒生在他开始创作童话后的第三年,一部堪称传奇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诞生了。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穿着……不,是什么都没穿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从这篇具有现实意义的童话中可以看出,安徒生对社会的观察是多么深刻。若果撇开这篇童话的精妙的描写、夸张的人物个性、讽刺的表现手法,这篇文章还有地方值得我们去解读。

老大臣和另一个大臣

这篇童话,写皇帝因为心虚,先派了两位大臣去打前哨。细心的读者也许能发现,如果按照一般的写作技法,只要写一位大臣即可,为什么要写两位?这是不是有点重复啰嗦?即使要写,也应该一详一略,为什么两者着墨相似?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皇帝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去分析。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文中这一段话已清楚地点明,他是个不理朝政、不管人民疾苦、骄奢荒淫的皇帝,显然昏庸至极、极不称职;面对两个骗子编造的极为弱智的衣服“奇怪的特性”,他居然深信不疑,并“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好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这更能说明他的极端愚蠢。对于自己的不称职和愚蠢,皇帝还是有所认知的:“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不大自然”这说明了他的心虚。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他认为“诚实”的大臣去,显然是合乎皇帝这种微妙心理的,写两位大臣自然合情合理。

按通常的写法,确实应该是一详一略。但文中我们发现,这两位大臣到场后,对他们都进行了心理描写和神态语言描写,且内容大体相同:

老大臣: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另一位大臣:

“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他就把他完全没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保证说,他对这些美丽的色彩和巧妙的花纹感到很满意。“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对皇帝说。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这篇文章的体裁,也许能找到其中的答案。童话是写给小孩子看的,不断地重复,比较符合小孩的阅读心理,从而起到强化的效果。这些“赘语”,不仅没有使文章多一些瑕疵,反而强化了人物性格,有力地增强了讽刺效果,突出了文章主题。

百 姓

百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作为被统治阶层,百姓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文中多处提到了他们:

①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②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③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④“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皇帝、官员昏庸愚蠢,这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百姓也是这样不诚实呢?这其实也很好理解:百姓是臣服于封建统治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如此,皇帝贵族的喜好,会直接影响百姓。比如我国妇女缠足,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窅娘,因其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后来民间女子纷纷效仿,便裹起脚来。于是,女子裹脚之风日盛。由此可见,在这样一位皇帝的统治下,百姓早已受到侵蚀,麻木、顺从,奉承阿谀之语便应时而出。笔者以为,作者这样写其实有这样的目的:这是一个从上到下都虚伪腐朽的国度,病入膏肓,已无可救药。作者在痛恨之余,其实还是在微茫中寄托希望,百姓不是最早在孩子的诚实感染下最先说出了真相吗?

不仅如此,百姓的反应在故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百姓的谈论关注,不断反复渲染,逐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皇帝应官员建议,更是应百姓的意愿(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而举行游行大典。看似无意的一笔,其实早为下文的“展新裝”环节做了铺垫,于是举行游行大典也就顺理成章了。

孩 子

对孩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的看法有二:批判成人的虚伪,歌颂童真或呼唤保持童心(敢于说真话)。

那用孩子说出真话,作用仅仅如此吗?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初中课文中的其它几篇文章中塑造的小孩子吧,看看能否有更好的答案。

还记得《故乡》中的水生和宏儿?“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鲁迅他把改变旧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还记得《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吗?“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都德把爱国复国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还记得《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约瑟夫吗?“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莫泊桑把变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冰心女士在《繁星》中有这样一首诗: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的理解。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黑暗中的一线光明。反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塑造了这样一个小孩子,寄予着作者怎样的良苦用心!这个社会已是“一潭绝望的死水”,而小孩子还是纯洁的,他涉世未深,内心纯洁,是净化死水的一股清流,是变革这个社会的希望。他的那一句“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振聋发聩,皇帝“有点儿发抖”,所有的百姓都说“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

作为童话,它的主要读者群是儿童,作者其实也借机诚恳地告诫他的读者:一定要诚实,要说真话!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不愧是匠心独运的传奇!

猜你喜欢
新装小孩子大臣
谁的头留下了
当爸妈还是小孩子时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转危为安的大臣
一句不真不假的话
卖羊
藏好了吗
开心图片汇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