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字的原始词义是蛇

2018-09-30 10:55李伟
关键词:错乱第三人称词组

李伟

最近有个学生,在翻译古文的考试中,没有正确地译出“它”字的正确词义,而丢了几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它” 字究竟表示什么?答案是很饶有兴味的。在远古时代,人们居住在草莽中或树上,经常遭到蛇的侵害。所以那时的人们,一见面便问:“无它乎?”(有没有蛇呀?) “无它”(没有蛇)。甲骨文写“它”字是头大身长像蛇的形象。《说文解字》说:“虫也。”由此可见“它”的最原始意义是蛇。后来由于社会语言的发展,在语言表述中,有许多意思要表现,而这些要表现的事情,又没有具体影像。于是人们便采用假借的方法给某些实词假借来新的词义。这样“它”字便有了新的词义。“它”的词义:一是:其它的,别的;二是:因为蛇是害人的,它便也有了邪恶、恶等。如《诗经·小雅》“它山之石,可以治玉。”译成时文是:“其他山的石头,可以用来治玉。”又如《法言·问道》的文字中,有“君子正而不它。”译成时文是:“君子正派而不邪恶。”在后来语言发展过程中,单音词逐渐走向双音化,或组成词组,或组成新词,但它们都把“它”的词义带入其中。如“它端”,意思是别的办法和对策。《史记·魏公子列传》“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译成时文是“今天国家有难,而想上前线去打秦军。这就像拿肉投给饥馁的老虎,能有什么功啊!”“它日”词义是其它的时间。因为时间是线性只向前运动的,因此就有过去时、未来时和正当时。因此“它日”可译成“往日的某一天”“来日的某一天”和“平日的某一天”。具体怎么译,那要看语言环境而定。其它的还有“他生”,词义是来生。“他志”别的意图或打算等等。“他肠”这个词语在古文中,特别是元明戏曲小说中更为多见。它的意思却是异心、恶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上以为廉,忠实无它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译成时文是“皇上认为他清廉,忠实没异心,于是拜卫绾为河间王的太傅。”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曾用一个用“它”字组成的词组“它它藉藉”,意思是交横错乱的样子。《上林赋》中,有“不被创刃而死者,它它藉藉,填坑满谷,掩平弥泽。”它的大意是这样:皇上在上林苑打猎,声势浩大,野兽们被惊吓得横冲硬撞死者很多,它们的尸体交横错乱地堆在地上,填满坑填满山谷,平地有,水沟里也有。在古代,“它”与“他”是相通的,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把它用他代替了,变成了第三人称代词:如《诗经·郑风》“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译成时文就是:你不想我,我难道没有其它人。第三人称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又把他约定俗成的是代表男人,又造一个“她”字代表女人,“它”字則是代表一切事物。这样汉语第三人称的用词,就更完备和细致了。

猜你喜欢
错乱第三人称词组
李白古体诗的错乱特质及其审美绩效
大惑易性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叙事主体的浅薄与错乱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记叙文写作之记事(三)
论《喧嚣与骚动》中的时间观
副词和副词词组
聚焦现在完成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