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2018-09-30 06:43王晓艳
文教资料 2018年20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晓艳

摘 要: 近年来,在大学生中构建诚信理念,增强诚信意识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分析当代一些大学生诚信品质滑坡的主要表现,结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并探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诚信教育 大学生教育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即诚实守信,“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即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则体现出内心的真实,偏向于人的心理主观感受,是个人修养自律的表现。信是诚的内在外化,体现为社会化道德实践。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诚信的国度,诚信被看作“立身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和“立政之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塑诚信理解,增强诚信意识,建立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一些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对诚信的是非把握和价值判断总体是正确的,从理智上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并对不诚信的现状表现出不满和担忧。但一些大学生依然存在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方面抄袭作业和考试作弊。

大学生的诚信应更多地体现在学业和成绩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某些大学生作业抄袭现象,考试作弊、替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经济方面骗取资助款、不按时还贷。

有些学生谎称家庭经济困难,开具假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冒充贫困生骗取国家学校及社会的资助。有些学生获得助学贷款后,不能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致使某些高校每年都有学费欠账。

(三)求职中履历造假及任意违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有些学生为增加就业筹码,在求职简历中添加未担任过的学生干部头衔,还有些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为谋取更好的职位任意违约。

(四)生活中缺乏诚信。

在人际交往中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一些学生编造谎言欺骗老师或同学,借钱不还。

二、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淡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崇尚诚信,履行承诺,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和“00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不够深,同时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影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导致一些学生对诚信的认知不足。

(二)大环境对大学生存在某些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一些伦理规范还未能深入人心。于是,在利与义之间一些人开始踌躇、徘徊,利益的驱使使人们放弃了一些原则。这样的环境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的大学生而言,存在较为消极的影响。

(三)社会诚信机制尚不够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存在欠缺。

现在的社会信用体制尚不够健全,失信现象有时得不到有力惩罚,影响了大学生的诚信状况。

(四)学校及家庭教育的力度不够。

诚信教育中单纯的宣教灌输较多,形式单一,未能密切与现实相结合。同时,在以分数评定学生的教育中,一些学校缺乏完善的信用制度及保护“诚实守信”和惩治“诚信缺失”的有效手段,导致一些学生放弃诚信。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多注重对孩子的“智育”而忽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和诚信教育。

(五)大学生自身状况也对诚信教育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90后”“0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一些人的价值实现以“我”为中心,自控能力有待加强,责任意识有不足,容易失信于他人,同时未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部分大学生容易迷失自己。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一)国家和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并逐步完善社会诚信机制。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机制必须先建立社会诚信保障机制,国家和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严格的法律监督和约束下,制定明确的诚信责任制度,对违反诚信行为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建立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构建统一的诚信平台,采集企业、组织、个人的各类诚信数据,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舆论导向,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二)高校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网站、微信、校报、橱窗、杂志阵地的持续宣传,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打造强有力的宣传主阵地。

发挥第二课堂的诚信育人作用,在注重思想引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诚信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设立“诚信超市”、“诚信书屋”、“诚信伞”等,让学生切实践行诚信。

高校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把诚信教育带进课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自身修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律,做好学生的表率,创造出充满诚信的校园环境。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日常管理,都将诚信教育落实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规范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建立完善的诚信评价体系。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包括大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在校期间各类成绩、任职情况、奖惩情况、参加社会实践及第二课堂情况、品德表现、家庭经济状况、申请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和金额、欠费情况等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由辅导员或相关部门老师记录存档,并输入个人诚信查询系统,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时可为用人单位提供信用记录参考。

诚信奖惩机制。根据学生诚信档案中的记录结合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评奖评优、发展入党、各类助学贷款及资助发放、就业求职等紧密相连。高校对诚信榜样积极宣传并予以必要奖励;对于有诚信缺失记录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参评各类奖学金、入党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干部等的资格。

诚信监督机制。构建个人诚信网络管理系统,提供诚信查询的网络平台,可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作成电子文档,提供给大学生以后的工作或居住单位,成为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架起学校与社会诚信教育的桥梁。

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管理系统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辅助手段,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的被动约束变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有助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使不良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四)家庭诚信教育需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离不开父母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首先应重视家庭诚信教育环境建设,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以诚信为原则要求自己,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加深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以身边的事例或亲身经历讲述不讲诚信的危害,使大学生加深对诚信的认识。

(五)大学生需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诚信理念。

关于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仅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关键还在于大学生自己要努力提高修养,树立诚信理念及作风。大学生应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一个品德高尚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同时,大学生要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做人做事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诚实本分,切实践行诚信。

四、结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可塑性强,社会各界及大学生自身都应以积极的姿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建立起诚信规范制度及诚信教育长效机制,促进诚信品质的培育和形成。

参考文献:

[1]肖玉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4).

[2]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

[3]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4]苏锐,乔华,王文利.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诚信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

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编号:16FYHLX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困境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