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018-09-29 09:32于吉梅
商情 2018年39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

于吉梅

[摘要]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海洋文化促进着人类的经济发展。21世纪是海洋世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一个增长点。为此,必须抢抓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海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对海洋文化相关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海洋文化研究有一个概貌性的呈现,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文化 海洋意识 海洋产业 海洋强国建设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关于海洋文化的界定向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海洋文化的概念有数百种说法,但至今都没有明确的被提出来。海洋文化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在其著作《历史哲学》中,他视海洋文化为西方文化特点的重要部分,认为西方文化是具有冒险性的、需要扩张、开放和斗争的,这一切都源自于海洋文化。西方的海洋文化无疑就是海洋商业文化,尽管黑格尔这种观点在一定阶段得到了东西方的广泛认同,但无疑这是片面的,海洋文化的研究更应该侧重于人类涉及的海洋活动以及由此引起人类关系的建立和变更。徐晓望(1999)指出从具体的意义上来看,海洋文化是人类所能涉及的一切海洋活动,或是与海洋相关的活动,自然活动是海洋文化基础,精神活动为海洋文化的最高形式”。所谓的自然活动,是指海上航行、造船、海洋采集以及海上商业等直接涉及海洋的活动,间接性的与海洋贸易有关的商品也被包括在内,而海洋文学、海神崇拜、海外宗教传播等则属于精神活动。

從概念及类型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的文化概念,其中比较概括的和一般化的界定如杨国桢(2000)地观点,他认为海洋成为人类活动舞台,海洋自然力转化为人类生产力因素以后,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或称为海洋人文类型。吴建华(2003)认为海洋文化包含两层含义:海洋代表大自然,文化则代表人类社会的文明积累。欧初(2003)也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在一切有海洋的地区,一切靠海岸的民族中,其文化或多或少带有海洋文化的成分。对海洋文化作了更为具体的界定和类型划分的则是由曲金良等研究者来完成的。林宪生,张磊(2009)综合了海洋文化的几个特征:人类在对海洋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对海洋文化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即具有多样性;海洋文化具有一系列其他文化形式不具有的本质特征,强调与其他文化的差别性。最终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且长期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海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包括有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制度等众多分支。具体表现为在沿海居住的居民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以及一系列与海洋相关的艺术文化。饮食,习俗等众多领域。更为详细地分析了海洋文化构成的界定为苏勇军(2011),他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海洋而逐步创造和积累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财富的总合,这一概念从广义的角度界定海洋文化。曲金良(2013)认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认为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源于海洋的精神活动、制度行为和物质生活创造的总合。

总之海洋文化概念界定的基本要素是离不开“人”与“海”的统一,“人”作为主体,“海”为客体,两者互动产生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的海洋文化,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文化。

二、海洋意识

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意识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学术文献中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海洋社会学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研究存在诸多交叉,从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大都论及海洋意识问题。赵宗金(2013)认为海洋文化与海洋意识两者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作为人海关系认知的海洋意识够成了海洋文化的要素;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的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海洋价值观是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的共同核心。王印红,王琪(2012)提出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塑造和谐海洋理念是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的一个有效途径。冯建勇(2013)认为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海洋意识的构建。张德华,冯梁,颜家坤(2009)总结历史证明,有没有海洋意识,海洋意识是否强烈,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而且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安危兴衰。张纾舒(2016)认为只有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和观念,依法治海,使海洋“人文化”,才是21世纪发展海洋的基本策略。曲金良(1999)曾指出,“21世纪作为海洋世纪,最根本的是个21世纪的意识问题,观念问题,怎样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指导思想问题,是否制定和执行(尤其是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原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也认为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是新形势下推动我国海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当务之急。他指出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是海洋文化的灵魂,每个国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家海洋意识。

目前关于海洋意识的概念没有明确定义,诸多学者也都对此进行了探讨。何兆雄(1998)在《试论海洋意识》中对海洋意识的阐述为“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杨成志(1990)在《海洋意识初探》阐述道“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对世界海洋的认识以及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总称”、冯梁(2009)在《论21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深刻内涵与地位作用》中阐述道“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的理性认识。”而赵宗金(2013)认为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都是在“海洋世纪”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若从意识和文化的概念上分析,可以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在海洋文化创造过程中持有的态度和觉知状态;从人海关系的角度来说,现代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从人海实践的各个领域来说,不同的涉海群体所建构的海洋文化。

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意义重大,海洋意识是一种国家战略意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在全社会积极倡导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与时俱进的海洋强国意识、海洋可持续利用意识、海洋权益和安全意识。孙志辉(2008)提出从坚持正确导向、抓好统筹规划、加强理论研究、打造品牌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创新、加强队伍建设八个方面提高海洋意识努力建设、传承、弘扬和弘扬海洋文化。

三、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特性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海洋文化同与之相关的海洋文化产业是相互作用的。

日本学者日下公人(1989)认为除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海洋文化服务或产品之外,还可以包括在产品中注入海洋文化元素提供文化附加值创造经济效益的涉海产业。李思屈(2014)“海洋文化既要服务于各种不同的相关产业,也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张开城(2005)首先定义了海洋文化产业,即“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宁波(2013)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学理论在海洋经济领域实际应用的产物。李思屈(2014)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海洋文化传播和海洋经济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是服务社会要求,激活民间智慧的有力手段,也是海洋文化建设实现自生存、自发展、自传播的重要途径”。刘堃(2011)在剖析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指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是推动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共同发展的最有效率的路径。并结合中国海洋文化產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基础,提出积极开展保护海洋文化资源行动鼓励企业成为海洋文化产业主体延伸海洋文化产业链,打造海洋文化精品加大海洋文化的宣传普及等是推动我国海洋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韩兴勇,孙建松(2012)探讨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进行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重视海洋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人”的因素、发挥政府在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加强产权意识和海洋文化品牌项目建设。

刘淑珍,李春霞(2016)从政策分析和机理的探索两个方面对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她认为目前国内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探讨政策的层面上,缺乏对海洋文化形成的机理、营销策划、竞争力等规律性和共性的研究。另一方面相比于西方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注重海洋军事等战略层面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去提升国家竞争,国内研究的关注点则更多的在于海洋文化产业相关概念的界定,讨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以及沿海城市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定性分析。

四、海洋强国建设

王琪(2012)在相关项目基础研究中则认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海洋硬实力”,更需要拥有能够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海洋软实力”。海洋软实力的提出者冯梁(2009)认为国家海洋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海洋文化为主要表现之一。李国强(2016)认为开展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其关注点之一。姜春洁和宋宁(2012)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海洋文化的软实力,她们认为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有助于中和国民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价值取向,实现在海洋世纪我国的海洋文化建构。

新时代的海洋文化建设,既要有核心价值层面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学理层面的系统建设。韩兴勇,郭飞(2007)提议发展海洋经济和发展海洋文化应该全面展开,特别是在国民对海洋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应该大力提倡和发展海洋文化和教育。吴小玲(2013)提出开发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可从集聚人才,加强海洋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入手,构筑平台,充分展示海洋文化的魅力,大力促进海洋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国强认为,对于海洋文化必须要有重新的认识。第一,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就是中国海域造就的;第二,中国海洋文化形成、沿承、发展和弘扬的根基离不开人们的活动;第三,中国陆地文化与中国海洋文化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认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是一个规范、科学构建的系统工程理论体系,对于深化中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保障南海海洋文化理论的可持续研究发展至关重要。台湾海洋大学林谷蓉也认为,海洋文化的意涵也必须重新认识,只有破而后立,破除刻板的印象与成见,才能正确发展有益的海洋文化观;同时,若想建构海洋软实力新思维,必须要具备宏观的全球海洋视野。

海南大学李仁君认为,中国海洋文化具有类型众多、明显的地域性、影响广泛等特点,海洋文化的不同阶段历史对社会变迁影响不同,中国古代海上活动经历了明朝永乐年间的高速蓬勃发展和清末的逐渐衰落闭塞,从无到有,从高潮到低谷。海南省社会科学院詹兴文、邢植朝等认为,海洋文化中海洋民俗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海洋民俗文化研究需要加强,“海洋民俗学”学科需要大兴构建,这是“海洋世纪”的必然要求。唐胄、钟芳、丘溶等的明代海南士大夫的海洋观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郑力乔所探讨,认为丘溶的海洋观念正是商品经济思想的初步萌芽的显示,开始认识到利用舟楫的便利,开始对外交往与通商的加强,钟芳的潮汐论则是客观的对自然海洋进行测评和观察,唐胄的海南地方志则是丰富的记载了海洋的生物资源、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他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南海周边关系的外交思想。

海洋强国是需要依托海洋来实现国家的崛起、是一个强大的而又漫长过程,也是在海洋领域方面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国家实现崛起的目标。海洋强国是一个结果,通过在海洋上的崛起,建设成为海上但却不一定是世界性的强国。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充分挖掘海洋价值来实现国家的强大,以建设世界性强国为最终目标。海洋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手段。海洋文化对海洋强国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国谋求国际海洋共同繁荣,进而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海洋强国,为中国崛起开辟新的道路。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
学校“海洋文化”主题全员运动会的创意设计与实施
基于海洋文化语镜的产品设计研究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视角与方法
挖掘地方资源??传承海洋文化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
小学美术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