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之贝壳情缘

2016-06-20 18:40秦蕾
求知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贝壳创新

秦蕾

摘 要:贝壳在中西文化发展历程中产生过不同的作用。古代中国文化以中原内陆为中心,稀有的贝壳通常作为财货和贵重的装饰。在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西方,贝壳则成为艺术创新和科学发明的灵感之源。同样作为奢华的代名词,贝壳在中西文化发展中从未被埋没。

关键词:贝壳;内陆大河文化;财货;海洋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E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被誉为科幻小说的鼻祖。这部书描绘了一艘奇怪的潜水艇,航行了两万里的旅程,船长给它取名为“鹦鹉螺号”。在我国,李白的《襄阳歌》中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鹦鹉杯又名海螺盏,是用鹦鹉螺制作而成的纯天然的酒杯。出土于东晋南京王兴之夫妇墓的鹦鹉杯,壳外用铜边镶嵌,两侧装有铜质双耳,螺内自然形成的水车轮片状的齿,可以储存酒,构思精巧,造型独特。河南省偃师市杏园村的一座唐墓也出土了这样一个鹦鹉杯。鹦鹉杯由于其回归自然的情趣,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颇得嗜酒者的喜爱,骆宾王、卢照邻和陆游的诗句中都曾提到过这个名称。

自古,鹦鹉螺就以它令人炫目的美丽让人发出由衷的赞美。它的构造也颇具特色,呈螺旋形,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漂亮的百褶裙,是造物的奇迹,得到东西方的一致青睐。西方人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它们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数学家们更着迷于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的优美的螺线,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数列,而斐波拉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也是无限接近黄金分割数的。艺术家们则从美妙的螺旋线和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中寻找到了更多的灵感。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集中,鹦鹉螺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它只是人们所喜爱的贝壳的一种。贝壳因为具有天然美丽的形态和色彩斑澜的花纹、光泽,是大家都想获得的价值极高的东西。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的差异,人们对待贝壳的心理和感情是不太一样的,由此构成东西方文化不同的风景。

《说文解字》:“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有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从甲骨文“贝”的文字结构看,当时最普遍的应该是有齿的海贝。人们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了7000枚贝,品种、数量之多,轰动一时。古代中国文化以内陆中原为中心,贝壳的产量并不多,得来实属不易。贝壳以自身的美丽吸引着人们,又因为它的稀有,人们便进一步把它当成了财富的象征。同时,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贝壳具有很多作为媒介物的优点,所以成为我国最早的货币,一直使用到秦始皇统一全国钱币时。

《说文解字》中“贝”下共有58个字,其中与财货相关的有55字,内容包括赏赐、商贸、货币、借贷、抵押、贫贱等,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值得一提的有“贤”这个字,《说文解字》:“贤,多才也。”《汉语大字典》第六卷:①多财。②才能、德行均好。“贤”本多财之称,后引申之凡多皆曰贤,再后来引申为多才之称。这种引申关系多少表明在古人的观念中才能和财富也是异曲同工、密切相关的,所以才用“贝”来表示贤。还有一些与“贝”相关的字没有收纳在部首“贝”的条目之下。例如“得”,《说文解字》将之收录在“彳”部:“行有所得也。”甲骨文“得”从彳、从贝、从又(手),表示行走时用手拾贝,有所获得的意思。“实(實)”“宝(寳)”,《说文解字》将其收录在“宀”部:“实(實),富也。”金文从宀、从田、从贝会意,表示家中田产、货贝很多的意思。“宝(寳),珍也。从宀、从玉、从贝,缶声。”甲骨文“宝”像房子里有贝和玉,是一个会意字。声符“缶”是在金文中才添加进去的。“实”和“宝”也是以贝为珍宝和财富。还有两个字与贝密切相关,一个是“朋”,《诗·小雅》有“既见君子,锡(赐)我百朋”句,甲骨文“朋”像用绳子穿起来的贝币,是贝币的计量单位。“贯”,《说文解字》: “钱贝之贯。”指的是贯穿钱贝的绳索,也来源于贝币。

《说文解字》“贝”下另有2个字,一个是“贲”,“贲,饰也。从贝,卉声”。贲是用贝壳做成的装饰品。《易·贲》: “白贲,无咎。”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患忧。”古人以贝饰作为风尚,既是一种美的追求,也是身份地位的显示。还一个字是“賏”。“颈饰也。从二贝。”贝壳因其温润的光泽、巧夺天工的外形而成为最早的、最精致、形式最丰富的装饰品。贝壳作为货币在秦以后被废除了,但贝饰至今照样流行,现在在青岛、厦门、大连、海南乃至义乌等地都有大型的贝壳饰品批发市场。

由于内陆大河文化的总体特征,贝壳在古代中国成为财货和装饰的代名词,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礼仪、艺术、民俗等领域扮演着光彩夺目的角色。而在西方,由于海洋文化的总体特征,人们对贝壳的感情就不太一样了。

“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牛顿谦逊的名言中包含着快乐的童真。面对浩瀚的海洋,贝壳作为上帝赏赐的玩具,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欢乐和探究的梦想。

在西方,这种离不开海洋的文化中,贝壳作为一种随处可拾的、充满律动的资源,被广泛地运用于装饰艺术中,同时,它也是西方艺术创新和科学发明的灵感之源。

在古希腊克里特岛米诺斯皇宫遗址,装饰性壁画的主题就来自海洋,海浪、海草、章鱼、海豚,当然还有贝壳,充满着欢愉的气质。希腊陶器首开古希腊艺术之先河,其装饰内容丰富无比,其中就有螺贝的造型,将陶器整体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海螺,配以几何图案为主题的装饰,其精致令人惊叹。

十七八世纪新文艺风格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出现给西方文化带来了辉煌,有趣的是,它们都和贝壳有关。“巴洛克”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源自珍珠和及其母贝的灵感使贝尼尼在设计圣彼得大教堂主祭坛时,大胆地使用了螺旋形的造型,不断向上扭曲的巨柱是艺术家的创新,使它成为巴洛克艺术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这种灵感甚至使艺术家们超越了造型艺术的领域,创造出了或柔和、或华丽、或明快的音乐,使巴赫、韩德尔成为西方音乐的原创者。“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螺贝,也指用贝壳、石子做成的花园装饰物。贝壳迷人的光泽、变幻的色彩、精致的构造都是洛可可装饰艺术模拟、创造的根据。洛可可艺术繁丽、纤细、柔美、精致,大受宫廷和贵族的欢迎,在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成为一时的风尚。贝壳作为奢侈华丽的标志饰物,千百年来从不曾被小视与埋没。作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贝壳也在西方文化发展的旅程中屡屡被艺术家们鉴赏和玩味。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便像极了一只巨大的贝壳。据说这个造型既来源于设计者在中东和中国的游历,也受教于老子的道家阴阳学说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人和自然、过去和未来、此时和永恒、大地与蓝天、虚无和实体间的和谐对话。犹太—基督文化在塑造和丰富西方文化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子所开创的圣哲时代是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开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东西方文化经由一只贝壳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尽管过往碰撞的机会有限,但未来交流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徐 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许 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董 琨.中国文字源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贝壳创新
美丽的贝壳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
贝壳巧变身
小小的贝壳一幅幅的画
树枝贝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