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上的生本对话

2018-09-29 09:32弭巧玲
商情 2018年39期
关键词:五彩池文本课文

弭巧玲

[摘要]“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与课文对话,即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在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言语世界使自己精神丰盈起来,去理解他人同时获得自我理解的过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良好的生本对话可以因势利导,找准生本对话的切入点,适时追问,追求生本对话的深度性,适时拓展,注重生本對话的层次性。

[关键词]生本对话 内涵 策略

“生本对话”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是与课文对话,即理解者与理解对象之间在沟通、对话、交流的过程,是将自己投入到一个言语世界使自己精神丰盈起来,去理解他人同时获得自我理解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能够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的方式。在众多的阅读对话关系里,“生本对话”处于阅读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理念,对于当前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便其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就是恰当而灵活的对话策略:

一、因势利导。找准生本对话的切入点

(1)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切入。例如: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五彩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了五彩池的数量、大小、形状,如何才能使学生展开想象,头脑中呈现五彩池美丽的画面,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两个关键词语“小巧秀丽”、“玲珑多姿”。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中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体现五彩池的“小巧秀丽”、“玲珑多姿”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看法,有的找到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有的说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加以体现,还有的注意到了排比句后的省略号,并展开想象续接了很多句子等等,学生们创造性地学习了文本。

(2)善于抓住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切入。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由于人物背景比较久远,学生们学习课文不知从何入手,为此,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了“伯父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句话引导学生学习全文,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转入学习对伯父回忆的四件事,用心体会鲁迅先生为什么受那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

(3)善于抓住文章的人物切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要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中以“预习”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划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4)善于抓住文章的背景切入。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二、适时追问,追求生本对话的深度性

在教学课文时,一个比较好的策略是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问。初始提问是阅读深入的切入,不断追问是阅读深入的表现,从问题中走出则是一轮对话的结束。比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有学生针对“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地着病床上”这句话中的“静静地”提出了看法,他觉得此时此刻台湾青年一方面是身处大地余震的危险中,另一方面是身处家人杳无音讯的寻找中,他是不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这些感悟源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反映的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课前我也设想过抓这个“静”字感受台湾青年内心的不平静,进而透过文字感悟他的无私无畏。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从三方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去“读疑”: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他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想想他会想什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一步对话,对课文进一步理解。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不断的追问之下,不断地深入到文本当中。文本的语言内涵,在读者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了。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去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的把握也有了提高,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三、适度拓展,注重生本对话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之为精美。这些节选的或者是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或缩小,或删改了的文本。比如《草船借箭》,它节选自宏篇巨著《三国演义》,而到了小学课本里,仅为几百字而已。这些都是教学的需要。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后,完全有必要告诉学生,实际上我们是只看到诸葛亮大智慧的一鳞半爪,要想更加全面的了解他,研究他,我们应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样,就实现了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唤醒和引领作用,真正将课堂得到延伸。经典类文本的解读,要寻求母本的回归。

总之,新课程理念框架下的“生本对话”课堂演绎的是海纳百川、无拘无束、自由开放的心灵之约,课堂演奏的是各种声音之间和谐共振,彼此融合的交响曲,课堂洋溢的是师生生命历程的流淌和精神灵魂的激情飞扬。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本对话”的课堂,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关注课堂的生成,那我们就会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猜你喜欢
五彩池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游九寨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静谧的五彩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黄龙·五彩池
九寨沟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