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摘要】:《童颜书语》课程主要面向5~6岁儿童开设的书法启蒙课程,包含两个层面:趣味书法+创意美术,即包含了两门课程,以书法艺术为核心,创意美术为辅助。趣味书法,以培养孩子学习书法兴趣为主要目的。上学期,通过对象形文字的学习,知道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掌握所学汉字的书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下学期,通过成语故事、道德对话方式,探寻中华传统美德,体会书法的魅力。创意美术,则围绕所学汉字与成语,由教师引导,带领孩子以多元的综合艺术材料形式对汉字进行再延伸,再创造,提升孩子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童颜书语》 趣味书法 创意美术
一、儿童书法启蒙课程的缺失
近几年,随着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成果的展示,越来越多的低龄儿童意欲加入书法艺术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探索儿童书法启蒙课程。以笔者所在校外教学机构为例,近几年,随着家长对书法专业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咨询关注低龄儿童学习书法的内容与途径。
自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全国各出版社对儿童书法教材进行了大量编写工作,根据销售儿童书法教材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美版、现代教育版、北师大版、首都师范版、华文版、河北美术版、西泠印社版、山西人民版等出版的《书法练习指导》教材为代表,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为参考依据,为满足三年级(9岁)以上中小学书法课堂建设需要而编写的学校用书,其内容主要包含笔画、部首、结构、章法布局,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使用单钩、双钩、对临等书写训练方法掌握书写要求,以书写规范为目标。另一类是以上美版、湖北美术版、武汉大学版、万卷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教程丛书,多用于校外教学机构7岁以上孩子的书法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与校内系列教材相仿。
两类教材的共同点在于,在内容的选取上,主要包含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笔法特点,教学模式以单一的钩、摹、临为主。都以规范汉字系统为教学目标,有所不同的是,校内教材以楷书为起点,校外教材比较灵活丰富,可从楷书入手,也可从篆书、隶书入手,为更多的书法学习儿童提供了多项选择。但是,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教材编写,都是以6岁以上儿童为对象,都是以传统书法教学为基础进行的教材重编,注重书法本体的训练,忽略了6岁以下儿童学习书法的兴趣性。
二、《童颜书语》课程的理论依据与实施基础
首先通过研究5~6岁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发现:一是儿童的身体与动作协调能力。由于脑的结构在这一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因此动作的灵活性明显增强,平衡能力方面有所提升。这就为我们实施低幼课程奠定了基础。二是认知能力上,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带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自觉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选择了大量象形文字(主要包含甲骨文与金文)。三是在艺术表现力上,欲望明显增强,喜欢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四是在语言表达力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条理清楚的独立讲述所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和故事。五是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六是情感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七是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这两方面能力明显提高,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
这些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研究为启蒙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儿童书法学习与普通汉字书写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不同之点。两者都是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但因为书写工具、执笔、章法的不同,儿童书法书写有其自身的特点。
1.控笔能力。初学儿童往往无法短时间掌握毛笔笔性特点,控制毛笔的能力比较弱,无法书写较为规范、美观的书法作品,其书写的字形往往比较大。
2.墨法随意性。书法艺术极为讲究墨法,但对于此阶段的儿童而言,墨,只是多元色彩中的一个,书写时对墨的使用,往往随心所欲,很难体悟墨法的精妙所在。
3.章法布局意识。书法作品讲究整篇的布局,行列间呼应与章法。此阶段的儿童自我规范意思刚刚觉醒,对书法艺术中的章法懵懂,对整篇缺乏整体布局意识。
4.书法审美意识。书法的美有“神”,有“形”,有“韵”。此阶段的儿童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但审美意识还没完全觉醒,但是对生活中的美却是能够理解的。在课程中,把美术中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方式融入到书法中,既是对造型艺术的最好融合,同时,弥补了书法艺术中,色彩单调,创新性不足等缺憾之处。
三、《童颜书语》儿童书法启蒙课程设置
(一)课程理念
1.强调“以儿童发展为本,促进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教育核心理念。
2.以书法为核心点,探究书法与生活、书法与传统文化、书法与创造的全立体式的教学新模式。
3.渲染“在书法中寻求快乐、创造的源泉”的教学氛围。童颜书语,就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通过缤纷绚丽的色彩与纯真质朴的语言,让孩子体味汉字、书法世界的艺术魅力。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程學习,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以及成语知识;基本掌握毛笔书写要领,能够掌握读、写所学象形文字及成语知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事物观察方法,加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实践,为培养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求真的科学精神、良好的合作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的生活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趣味书法+创意美术。首先,趣味书法通过对象形文字的学习,体会中国汉字造字之初的奥妙与趣味,了解汉字发展历程;其次,通过第二阶段的成语文化回顾,在故事中探寻中华传统美德,体会传统书法的魅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
1.课程实施概况。对象:5~6岁儿童。课程学制一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每学期18次课,共36次课,每次课135分钟,趣味书法60分钟,创意美术60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
2.课程实施方式设计。课程以书法为核心,围绕不同象形文字进行分析、解释、学习,辅以美术综合材料表现,对所学汉字进行拓展性创新,把书法、美术用汉字主题的方式,进行和谐的串联,达到书与画的完美融合。
3.教学方式设计。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教学方式,什么时候互动,什么时间授课,什么时候写,都要张弛有度。
(五)课程评价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到书法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能力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学会事物观察方法,加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了学习方法,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3.人文情怀态度的转变。感受分享的快乐;善于发现问题;爱护环境意识增强;增强传统文化艺术喜爱之情。
四、课程意义、价值与特点
(一)教学内容
1.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有着独特的立意点与内在逻辑性。中国成语与中国书法都堪称为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两者相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最佳组合之一。在成语的选取上,更加关注孩子的人格培养,道德价值观的渗入。
2.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重视传承与创新并举,创造成为此课程的重要亮点。尝试着让孩子模仿古人造字,进行文字创造,使得我们对于汉字的肇始也有了更深、更新的知识,孩子们质朴原始的原创象形文字,为这个课程增添了一抹神奇的风景线,虽然他们创造的文字不能使用,但作品所反映出的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却让我们为之喝彩!
(二)课程教学模式
1.课程融合成为此课程中最重要的体验方式。摒弃单一、枯燥的训练字体特点模式,而采用书法艺术与综合材料美术相融合,同时结合参与性、互动性的教学法方法,用丰富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加深、加强对汉字、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
2.突出语言表达在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在书法课程中,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学生低首书写,很少有语言的交流,而在这个课上,因为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有着大量的交流互动环节,让孩子有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还增长了自信心,勇于表达。
(三)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书法“生活化”。让生活融入书法,让书法体现生活,对儿童而言,书法不再是高深莫测,难以表达的艺术门类。
其次,书法“立体化”。让书法成为孩子看世界的一扇窗,通过书法,孩子能够体悟感知文学、艺术、科学、语言等多学科的魅力。
第三,书法“创新式”。让孩子与古人零接触,体会汉字肇始之初的过程;让书法开始变的有色彩,让书法开始插上幻想的翅膀。
第四,书法“出口多元化”。文化的交融就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深埋于孩子的内心,静待它成长发芽。通过《童颜书语》课程的启发引导,不但可以迈入专业书法领域,还可以燃起对美术创作、国学经典、语言表达、天文知识、综合材料创作等门类的兴趣,让课堂、课程更富内涵与生机。
(四)课程体系
儿童书法启蒙课程是校外书法课程体系建设中重要一环。校外教育有其的特点,如针对性、灵活性、持续性比较强。这与书法艺术本身学习的长期性、连续性相符合,校外书法教学可以囊括5~16岁课程,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方式、目标与评价,因此,儿童书法启蒙课程作为书法课程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课程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精神文化的核心被我们视为中华传统美德,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民族心理。这种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源所在。本课程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对孩子們进行积极引导,逐步让中华传统文化沁润童心。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在艺术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鸡西大学学报,2015,(03):21.
[2]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健康指导.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71.
[3]少儿书法重在育人.中国书法,2015,4.
[4]传承汉字文化翰墨走进校园——一种可行性书法课堂教育的路径构想.文教资料,2016,(24):63.
[5]陈思.汉语儿童前书写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