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关键词】 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5—0075—01
一、转换思想,更新理念
教师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满足不同差异幼儿的需要,鼓励每一个幼儿积极动手,鼓励引导他们拥有独立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同时教师应有计划地教导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制作技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为幼儿更好地自由表达插上飞行的翅膀。
以前教师准备的材料较单一,除了纸就是颜料,而现在的教学中,各种废弃材料,如纸巾筒、纸盒、一次性筷子、冷饮棒、废报纸、塑料袋、塑料杯等都变成了教学内容,为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丰富幼儿经验,扩大幼儿知识面;还可利用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扩展幼儿视野;在美术活动中引导鼓励幼儿尽情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二、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在日常美术教学中我发现在课堂中穿插游戏绘画、听故事,或让幼儿记忆、想象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贴近的内容,能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自己发现、创新。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多方创造条件,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等之间进行多维互动,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可以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努力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同时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随着时间推移,幼儿和老师心情舒畅,这样有利于保持幼儿的最佳心境,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好奇,促进幼儿对绘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美术教育活动选材
1.选材注重幼儿情感体验。教师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孩子的造型能力,怕他们画得不像。在他们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我们评判他们的作品不能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是要使他们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如《从家到幼儿园》《我的家》《一桌好吃的莱》等内容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易于引发幼儿的回忆和表现,使他们喜欢参与美术活动,就是很好的题目。
2.表现的内容给幼儿留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同一事物,个人的感受和看法以及表达、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选材上应给幼儿的表现空间大一些。如《未来汽车城》《手影游戏》《我最喜爱的人》等,由于没有固定的造型,幼儿不受“像与不像”的困扰,他们能够大胆表现,从而调动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并能大胆发挥想象创造力,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感悟。
3.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材内容。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成人有目的的引导下,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会受到这些文化的感染和影响,因此选材的内容也可涉及适合幼儿欣赏和表现我国民族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如,京剧脸谱、农民画、风筝、瓦罐等。此外,在确定题材时要注意突出美感和儿童情趣。伴随着选材的内容,其表現手法也要考虑运用多种形式。
四、重视幼儿作品的评价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创造性、富有童趣。一幅好的幼儿作品充分体现幼儿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感,以及幼儿特有的思维特点,这是评价幼儿作品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显、饱满,内容丰富充实。评价的组织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如,可有展览作品,师生可以互评作品的优点,间接地以鼓励的方式提出缺点,促进其不断进步;或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幼儿互相评价、幼儿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通过评价和谈话,提高幼儿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评价幼儿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生动地去分析作品,以帮助幼儿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其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使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不断提高。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