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有助于构建社区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维护社区发展秩序。在分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指出应多措并举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水平。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
中国城镇化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會也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历史产物,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促进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也有助于构建社区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维护社区发展秩序。
我国目前关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随着“治理”与“善治”理论在国内的引入和兴起,政治学研究集中于通过考察治理主体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间的互动作用来研究其政治参与功能,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则是针对治理主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单位进行社会角色、社会功能、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理的研究。在法学研究领域,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地方政府治理法治化相契合的平台,基于创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视角来研究这一问题是一个新课题,鲜有人研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中央对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紧密结合近年来地方农村社区管理的实践,在国家治理的框架下,集中做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和谐、民主、法治农村新社区。这是全面助推地方政府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一、对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研究的重大意义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新型农村社区不再属于传统的农村范畴,而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镇的概念。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有助于助理农民市民化,实现城乡共享发展。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的目标定位要求基层政府与新型农村社区二者间确立紧密、良性、信任、互动的新型关系。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与新型农村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大调整。
第三,新型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治”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体现了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创新。法治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方式。社区内主体与社区管理组织之间不是政治上的管理关系,社区管理组织基于规则产生,按照规则行使职权,权威来自于法律,依靠法律权威实现其管理职能。
第四,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重要领域,是全面助推基层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基础平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法德并举,法治思维在社区综合治理中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二、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型社区建设是基于基层实际和经济社会阶段性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莱芜市作为山东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在城镇化建设中,尤其是通过新型农村社区的方式就地城镇化,具有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莱芜市处在省会城市圈和济莱协作区的战略位置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具有地域优势。治理成效主要有: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居民的收入渠道和增收方式不断拓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需要改善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安排。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体现地域特点、地域特色,需要避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二是破除“村社不分”治理体制任务艰巨,治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工作互动模式。应逐步理顺社区管理机构的管理依据、责任和权利,依法履行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探索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互动模式。三是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较大。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方面,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如何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俗语说:走一步,看十步。对于失地的群众来说,稳定而且自我满足的收益是最大的期盼,对政府而言则是可圈可点的民生工程。不论是村干部还是乡镇负责人,都是全力付出期盼的结果。
从微观层面看:一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服务不均衡、经费不足、规章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二是尊重群众的参与权不充分,提高群众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大多数留守的老人、妇女而言,社区可能是最后的归宿。特别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在社区治理参与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边缘化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社区管理者队伍。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分布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衡问题,农村社区社会工作人才短缺问题尤其严重。
三、多措并举,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水平
第一,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水平:一靠上级党委来引领。二靠法律法规来约束。三靠基层组织来实施。四靠制度监督来保障。五靠居民参与来支撑。六靠文明公约来倡导。七靠权利保障来驱动。八靠提高素质来创新。
第二,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法治治理水平:一是抓好居民素质教育提升:普法教育、农村普法队伍、社区宣传栏、“百名律师进千村”载体。二是建章立制管长远:完善居民自治章程、完善居民民约、居民参与制度的制定三是建立社区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社区财产权制度、建立民主参与利益表达机制、完善选举机制,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等。
第三,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廉洁治理水平:一是加强宣传,使廉洁意识入脑入心。二是完善制度,扎进笼子。三是民主决策,群众参与。四是构建群众自治组织:合作社、互助社、增强归属感。五是加强社区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把党建与审计结合起来。六是乡镇党委政府适当干预,如选举要规范,党员发展要平衡。七是发展社区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社区组织干部待遇等。
第四,完善社区相关制度建设,持续激发社区正能量。宏观层面,突出政策导向,立法与政策倾斜,突出以社区居民中心的理念微观层面,因地制宜,制定并完善科学而长远的社区管理制度。
第五,逐步实现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一是需要夯实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比如社区干部要选好配强、社区民深入教化等。二是需要完善乡村治理的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权力制约,比如实行阳光决策、执行审计等;还要保证对基层组织及基层干部的监督不能走过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更多力量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加大违纪违法查处和处罚力度;积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白瑜, 吕青. 文化营造推进新农村社区治理研究[J]. 乡村科技, 2017(20):19-22
[2]黄开腾.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研究[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6(2):100-106
作者简介:于现忠,山东莱芜市委党校行政学法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