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为什么成功

2018-09-29 01:23沈传亮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

_沈传亮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意愿,紧跟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大地上已持续40年的改革,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推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还为世界带来发展红利。40年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进行过改革,有的改革陷入失败。中国改革为什么取得巨大成功呢?站在改革4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对此应该有所总结。

一、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中国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方向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40年来,我们牢牢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现在看,我国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年来,改革历程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也经历过曲折,但正因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才取得历史性成就。

之所以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效领导有很大关系。我们党的领导人在改革方向问题上,保持了高度清醒。邓小平在1979年3月明确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际是给改革开放划定了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

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立足于实事求是进行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是我们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试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旧思想、形成新思想的历史。我们通过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通过鲜活的改革实践,回击了动辄就问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诘难,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思路和国企改革可以试验股份制的路径;通过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回击了“两个中心”的谬论,从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通过提倡不折腾、保持政治定力,确保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稳定性。正因为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越来越红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才不断涌现。这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实践。解放思想是一个不断打破旧观念的过程。要实现中国梦,赢得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必须时刻坚持解放思想、推动思想解放,继续重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让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为中国的事业自愿付出辛劳、贡献智慧。

在推进解放思想中,党的指导思想也进行了与时俱进式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丰富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等重大战略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指导思想的不断创新,确保了改革开放始终拥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可以说,没有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推进自身的理论创新也有很大关系,并且中国的理论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中国理论创新就是改革开放问题倒逼的结果,就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结晶。

三、始终坚持全面改革

不少人以为,中国改革仅仅是经济体制方面的。这种错误认识可能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较大、效果比较显著。但实际上,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历来是全面的。中国改革不仅仅限于经济体制,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军队等方方面面。从政治体制改革来看,40年来,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汇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大潮,推动社会主义中国不断创造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因此,全面推进改革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现在来看,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这说成是不改革。我们不断推进全面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

全面改革不意味着没有重点。中国改革把重点放在体制机制上,这就抓住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40年来,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文化体制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文化体制的变革。同时,我们的政治体制、社会建设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国防军队体制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革。通过持续制度变革,解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了中国大发展。当然,还要看到,我们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问题,还需要一定时期来丰富和完善,因此,体制变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实际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着眼于民生改善采取了很多重大举措,包括制定多个“一号文件”推动农村发展、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得到了人们的拥护。在此基础上,2013年2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公报又指出“要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2—103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更加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九大也围绕人民中心就改革作出部署。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脱离以人为本,必然会吃苦头。放眼世界,有的国家之所以社会陷入动荡,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没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改革的成果没有让百姓共享,老百姓没有获得感,而是由一个或多个家族来享受。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的理念,通过改革开放把蛋糕做大,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分配机制,使大多数人享受改革红利,不断增强全体国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上才知道”。中国改革取得成功,与我们不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改革之路有很大关系。“文革”结束后,中国就面临着走老路、走邪路和开新路的选择,我们选择的是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一条新路。实践证明我们走对了。改革开放进入11个年头时,我们又遭遇重大考验,改革开放的路线能不能坚持下来面临考验。就此,富有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智慧的邓小平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变。邓小平还多次强调,我们要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至今,我们依然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思考脚下的路,走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九大就此明确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段话铿锵有力,表明了中国自信,表明中国改革依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六、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中国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以前没搞过、没干过,就得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摸规律。40年来,我们靠着这个方法,摸到了不少规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实行改革开放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渐进式改革方式,既避免了因为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又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改革目标提供了保证。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摸着石头过河,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4—35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还要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这实际上是对改革方法论的一种丰富和完善。毕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有必要更加强调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但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改革的方法论还专门做过论述。在“7·26”重要讲话中,他指出,抓重点带一般,是我们改革工作的重要方法。他多次讲的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等都是深化改革的方法论。

现在来看,我们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才走到今天,才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显然以后要继续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七、始终保持改革勇气和定力

改革就是动真碰硬,没有勇气万万不行。“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勇气,跨越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同样需要勇气。共产党人独不缺这份胆识,党的主要领导人无论是邓小平还是习近平,都鼓励大胆拼搏积极进取。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1992年年初,已经88岁的邓小平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南方谈话,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邓小平这一历史性举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和勇于推进改革的大担当。2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深圳,登上莲花山为邓小平铜像献花,表明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他还明确指出:要继续高举改革旗帜,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坚定改革定力,增强改革勇气,总结运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改革新经验,再接再厉,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7页)

中国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因素众多,比如还有总结试点经验后再推广、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中华文明的优秀根底、国际环境的相对和平稳定等,但上面几条无疑最为关键、最为突出。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前进道路上依然存在不少障碍、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理性和清醒,不能因成绩辉煌就沾沾自喜,就产生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而是要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让数字说话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