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生活化实现途径探微

2018-09-28 10:52杨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9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拓展训练生活化

杨伟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入生活化意识,提升教学契合度,在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情境创设、实验材料选择、拓展训练设计等方面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认知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综合素质。

[关键词]科学教学;生活化;实验材料;拓展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7-0084-02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生活化意識,并将生活化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学科综合素质。

一、学习内容选择体现生活化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大多数内容具有普适性,都是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展开设计的。教师要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筛选,如果有必要,可以做一些删增操作。不同地域之间有一定差距,教材内容出现一些“不对口”现象也是极为正常的,教师不妨结合本地学生生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学习内容,以提升课堂教学匹配度。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到位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有效参数。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骨骼》时,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增加了骨骼影像材料,而且是教师自己的骨骼影像图片。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触摸自己的骨头,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我们身体内有多少块骨头?应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开始触摸自己,并数骨头数量,课堂学习探究氛围浓郁。有的学生阅读过文本,知道人体有206块骨头,但不能全部触摸到。教师为学生展示人体骨骼示意图和自己的骨头影像图片,学生对人体骨骼进行直观观察,对人体骨骼有了一定认知。教师给出问题设计:人体骨骼有什么作用?学生展开热议,并形成共识:人体骨骼起支撑、保护和运动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自己触摸自己的骨头,使学生对骨头分类有整体感知。教师展示相关影像材料后,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教与学高度和谐。自己触摸自己的骨头、观察教师骨骼影像材料,这些都带有生活化特征,学生感觉很直接,形成的学习认知也更为具体。

二、教学情境创设呈现生活化

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要利用多种教法,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从学生生活需求出发,利用多种辅助手段,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案例展示、实验操作、实地观察、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信息收集等,都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只要教师设计得当,自然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接轨学生生活认知,顺利启动科学教学程序。

例如,教学《骨骼、肌肉的保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和视频信息,并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这些图片和视频信息都是一些体育比赛,你们对哪项运动比较熟悉?下面请跟着音乐节奏跳一段健美操。”学生积极响应教师提议,开始运动展示,课堂学习气氛被调动起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刚才的运动,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位?”有的学生说:“健美操属于全身运动,几乎所有部位都参与了运动。”有的学生说:“健美操主要锻炼四肢,骨头和肌肉都得到了运动。肌肉和骨头发达,力量会更足,还可以增加肺活量,提升人体耐力。”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骨骼和肌肉的保健话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视频等信息,给学生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课堂,其操作呈现生活化特征。结合体育运动学习科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自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学习实践契机,很好地激活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进入佳境,教学效果良好。

三、实验材料应用凸显生活化

对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实验,在选择实验材料时,教师要发动学生参与材料的收集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实验认知。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化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生活化材料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有生活认知基础,能够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并在具体实践中建立深刻的学习认知体系。学生对做实验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对生活化实验,教师要给出针对性设计,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科学学力基础。

例如,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时,教师让学生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具体描述物体的位置,介绍什么是参照物,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展开热议,有的说:“我们生活中没有一种东西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因为我们将太阳、星星作为参照物。”也有的说:“我看过这方面的书,其实太阳也在动。”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在我们生活中,一切物体动与不动,都需要参照物。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因此,无论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的。”学生热议之后,教师给出固定的参照物,让学生演示自己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学生依照教师的引导展开相关操作,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

教师让学生讨论运动和静止的话题,学生对此有丰富的生活感知,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从学生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认知,使之形成深刻的学习认知体系。让学生展开实践操作,这属于生活性实践活动,学生有主动参与意识,其学习认知呈现多元化特征。

四、拓展训练设计展现生活化

设计科学训练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精选训练内容,优化训练形式,拓宽训练视野,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生活化操作活动,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多种学科素质的发展。信息收集、实地观察、社会走访、实际测量等,都属于科学训练形式。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生活科学认知潜力,如果有必要,不妨征询学生的意见,对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进行创新,提升训练的有效性。

设计拓展训练时,教师要有生活化意识,接轨学生生活实践认知,提高教学针对性。如教学《力在哪里》时,教师为学生布设训练任务:(1)我们生活中有多种实践操作,请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力到底在哪里;(2)力对物体运动有哪些影响?请用实例介绍;(3)开展游戏活动,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在桌面上画几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用手指弹橡皮到同心圆中,离同心圆中心越近得分越高。学生拿到训练任务后,对游戏内容产生探索兴趣,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一番分析和操作,学生对力学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有学生解读游戏中的力学现象:“我们用手指弹橡皮时,用劲小了,橡皮弹不到同心圆内,用劲太大,会超出同心圆,这说明力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有直接影响。”也有学生这样分析:“力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用力的角度也不能忽视。如果施加力的位置和角度发生变化,物体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能按照我们设定的路线运动。”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体会给予肯定评价,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力学认知。

教师为学生布设的几项训练任务,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来看,教师的布设是成功的,学生顺利进入实践操作状态,并对力学原理展开积极探索,构建学习认知体系,培养实践的自觉意识。

科学来源于生活,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训练进行生活化处理,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认知机会,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学生的生活经历虽然不是很丰富,但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认知,接轨生活展开科学学习,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拓展训练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开展
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