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8-09-28 10:52史小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动手实践参与率小学美术

史小燕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是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术课程教育理念的实施,以及学生审美艺术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审美兴趣、陶冶情操、动手实践、习作创新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创作,实现构建美术高效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高效课堂;参与率;互动率;动手实践;习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5103

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目标是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目标应当定位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艺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而课堂作为实施美术教育教学的最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术课程教育理念的实施,以及学生审美艺术等综合素养的提升。

那么,美术教学如何实现高效教学,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激发审美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的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激发兴趣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学的成

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学生的审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之中,是小学美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审美等策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2.教师要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人往往在动了真情时会不顾一切地采取行动和措施,致力于做某件事。教师倾注自己的

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对于改进美术课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美术教师一周一个班只有两节美术课,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时间较少,这样就需要美术教师加大足够的情感投入,通过与学生的交往、沟通,让学生对美术教师产生信任,感受到美术教师特有的人文情趣、艺术素养和一定的人情味,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如我校美术教研组有一位年轻的男教师,虽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一般,可是学生就是喜欢上他的课,下课都喜欢找他玩,这是为什么呢?有学生反映:“这位老师平时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喜欢与我们沟通、交流,把我们当成他忘年交的朋友。”因此,学生也把这位美术教师当成知己好友,有什么话和疑问都喜欢跟他讲。这样的美术教师,学生能不喜欢吗?学生由喜欢美术教师,到喜欢他教的美术课,从而对美术学习兴致勃勃,产生浓厚的学科兴趣。

3.美术教学要用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突出作品和生活欣赏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形象美、颜色美,

还要注意语言美、环境美和心灵美,让教学表达的一切要素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与美术教师有了共同的“唯美”体验和感受后,他们对美术课堂的向往会自然地发生。如我曾听过一节《鱼纹样》的美术课,感触颇深。课堂上,教师的服饰有鱼纹图案,教室里悬挂着各种各样的鱼纹样挂件,课件的设计及教师范画呈现鱼纹样造型……整个课堂都为学生营造了鱼纹样的审美布置,这让学生不由得对图案产生审美感受,以至于学生一进教室都张大嘴巴发出“哇”的赞赏声,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提高课堂的审美互动率,愉悦学生身心

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中快乐成长。

1.美术课程教学强调身心愉悦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因此,教师创设愉悅的情境和氛围,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十分必要。在愉悦的心情和环境中,学生的课堂行为才会与美术教师的要求相适应,与美术创作相和谐,师生的交流互动才会增多,学生理解美术的速度、力度和深度也会得到加强与改善。小学美术课堂就要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情绪高涨地投入美术学习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真切的体验和动手操作,进行审美欣赏和审美创作,最大限度地愉悦学生的身心。身心愉悦之于美术教学,既可以作为其中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又可以成为美术教学成功的必然结果。学生在审美创作和审美欣赏中忘情地享受,增强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加速推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美术课程教学的良性循环机制。

2.通过游戏体验身心愉悦

美术课堂教学在愉悦身心的审美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使学生保持快乐的因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可以激发他们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的区域发挥作用和功能。因此,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在美术新教材的大部分单元中都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可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只要教师注意挖掘教材,开掘教材安排游戏的新颖性、趣味性,教学手段运用讲究灵活性、多变性,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视觉性、实践性和愉悦性,就能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更好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同时,美术教师要注意开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分,把美术学习融入游戏之中,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融通和链接,使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游戏中保持身心愉悦,顺利地完成美术学习任务,提高美术学习效率。

3.密切审美互动促进身心愉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和保持学生的身心愉悦,教师应变换教学方式,生动灵活地采用合作学习、小组竞赛、师生PK对抗、“兵教兵”“小先生制”等方式,密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避免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如我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发展人机交互和伙伴互动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生动多变的课堂节奏中进行美术学习活动,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和审美欣赏。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开展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相互进行纠正、补充、启发,产生创作灵感,形成审美发展的共同体,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倡导学生动手实践,发展知行统一感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尽快转变、更新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究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知行统一感。

1.知行合一是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倡导将美术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应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动手动脑,参与生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同时,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心里想的和手里画的相融合,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淋漓尽致地通过作品表达出来,从而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满足。

2.增强实践性是学习美术的必由之路

美术学习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而且学生的实践越充分,他们在课堂上表

现出来的灵感就越多。事实上,学生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他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于自己的动手动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从审美的角度观察事物、关心生活、热爱生活,多发现自己身边人和事的美,强化生活美感經验的积累。这样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感受美、认识美,进而学会用线条、色彩、明暗等手法表现和创造美好的生活。

3.手脑并用促进美术学习知行合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尤其需要动手动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美术创造中通过作品,把获得的审美感受再现出来,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审美创造。如在美术观赏和创作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变换各种美术表现方式,从中相互借鉴、渗透,获取美术神韵。比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将水粉画与泥塑、雕刻、剪纸等互相变换,为学生多种美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有力地促进他们的知行合一。同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为他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他们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培育其终身的审美情趣。

四、追求习作创新,促进学科创作艺术化

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创建思维活动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1.美术创造是在对美的感受之后主体的外在行为表现

学生的创新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实践表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创新理念对学生美术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应当是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审美欣赏和感受之后,运用创作把内心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就是他们作为主体审美的行为外化。因此,教师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发展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自我创作,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创造能力培养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

创造能力是基础教育各个课程教学中诸多目标的最高目标,尤其在美术这个艺术领域中显得更为重要。创造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为此,在学生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独到的慧眼,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的标新立异、审美意旨,及时地给予肯定、表扬,真诚地给予认可赞赏。久而久之,学生美术创造的积极性就能够被调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之中,实现审美的知行统一。这样,教学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审美学习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习作艺术化追求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单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的习作创作,力求形式多样、方法多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的美术习作创作,引导他们逐渐走上艺术发展、审美提升的康庄大道,在手法细节和层次处理上逐步追求艺术化、个性化,使之不断扬长避短、拾级而上,从而发展创新精神,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高效地达成审美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叶澜教授曾说,作为教育人,是崇高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师生双边动态交流的活动,需要教师看到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通过恰当、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动手实践参与率小学美术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趋势、结构与国际比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其他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我国劳动参与率的对比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