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2018-09-28 00:12董晓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优化

董晓

【摘 要】民办高校资助工作是民生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着民办学院德育教育质量。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工作模式过于单一、认证标准不一致、缺乏专业性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整体资助育人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本文以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为依据,结合青岛黄海学院十年资助工作实际事例,对民办高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民办高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路径;青岛黄海学院

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对民办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增加,资助范围也不断拓展,为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随着国家资助力度的增加,民办高校资助与育人工作出现了脱节。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就成为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青岛黄海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单一

民办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大多是依据上级要求开展资助育人活动,在具体资助育人活动宣传中也主要通过演讲、资助征文、板报宣传等形式。虽然自2017年开始青岛黄海学院加大了经济扶持力度,但是并没有设置与资助对应的配套教育体系。全校性质贫困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缺失,导致贷款学生诚信、感恩意识不足。

2、贫困生认证标准不一致

目前,民办高校主要贫困生认证方式为:“学生提交申请、出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及困难生认定申请表、镇民政以上部门出具的相关贫困证明”。过于单一滞后的认证方式,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的实际效力。虽然黄海学院会在以往的基础上,增设了班级民土评议+综合测评成绩的方式,但是基于学生个人心理因素、区域开具证明态度等因素的影响,贫困学生精准认定仍然具有一定困难。

3、资助育人团队专业性缺失

随着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实施,民办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对辅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民办院校规模不断拓展过程中,其资助育人队伍与与日益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如青岛黄海学院主要资助专员为1名,其他均为兼职模式,过于滞后的资助育人队伍管理模式也影响了资助育人工作效率。

4、勤工助学方式单一

由于资助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民办高校资助育人活动开展时效性不佳。如青岛黄海学院在近十年的勤工助学岗位管理中,大多以劳务性临时岗的形式,缺乏统一固定的助学岗位管理,也制约了学生勤工助学积极性[1]。

二、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路径

1、构建多元化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依据2017年山东省学生资助中心提出的“牢记使命。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一目标,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民办学院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诚信教育与奉献教育结合、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等新型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为贫困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资助育人环境。首先,感恩教育與励志教育结合,主要是通过定期对贫困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式,引导贫困学生学会感恩、回馈、饮水思源,推动育人目标、资助济困的良性循环。同时教育引导品寻学生树立“受助-助人”意识,逐渐提高贫困学生思想认识[2]。其次,诚信教育与奉献教育结合主要针对贫困学生实际经济情况,通过严厉打击虚假骗取助学金、不定期偿还助学贷款的情况,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学生诚信意识;再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主要是针对贫困学生因物质生活及其他方面差异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对其进行及时疏导。同时结合定期思想教育实践,逐步提高贫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具体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院可要求在校高年级贫困生进行专题汇报,以其亲身脱困经历为低年级贫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者开展社会爱心帮扶活动,组织贫困生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其他更加困难的人,从而逐步培养贫困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最后,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主要是以民办学院思想政治课程、主题班会、报告、心理健康讲座为载体,为贫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正确形成奠定基础。实践活动的合理设置,可进一步开拓贫困学生视野,为其人际交往及社会实践就业打下基础。

2、完善贫困生资助标准

良好准确的贫困生资助标准认证对于民办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贫困生资助育人管理过程中,民办学院可以贫困学生切身利益为立足点,以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为原则,在现有资助育人三级认证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系统科学的贫困生认证体系。首先,进一步完善现有贫困生认证环节评测体系,组织专业的评议人员对贫困申报学生进行初步调查,同时依据规定流程进行进一步筛选。依据具体调研数据,可为后续贫困学生认证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必要情况下,可将初步筛选结果公示到学院内部或社会层面,以便提高自身在贫困学生认证方面的公信力。其次,建立四级贫困学生认证体系及数字档案,即在以往班级、系、学院三级认定体系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动态自动评估体系,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申报开始,依据整体数据变化进行适当调整,避免交通不便、家庭位置偏僻等因素导致贫困学生无法认证。

3、加大资助育人团队建设

在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综合素质对整体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我国民办高校资助政策不断完善优化的背景下,辅导员团队建设漏洞也逐渐凸显,因此在常规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中,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应依据现有能力基础,建立专门的辅导员管理岗位,并从贫困生帮扶理念、技能、职业道德等多个层次提高辅导员素质[3]。

4、优化勤工助学管理模式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管理工作中,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是贫困生资助的有效渠道。针对现阶段贫困勤工助学管理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可依据学院专业特点,设置对应的岗位,如院部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协助专业教育人员管理、值班等,或者进行学生自主管理岗位的设置,如校园文明监督管理岗位、食堂文明监督管理岗位、学院卫生监督管理岗位等。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结合专业教育管理人员辅助支持,可逐渐创设固定化长期有效勤工助学岗位,在提升贫困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为了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学院也可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企业专项勤工助学岗位或社会捐岗助学岗位,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

三、总结

综上所述,21世纪初期,民办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拓展,贫困生在民办高校中占有比例逐渐上升,随之而来的贫困生资助育人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在实际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民办高校应正确认识到自身在资助育人方面的弊端,逐渐完善贫困生资助认证标准,结合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及勤工助学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创建,不断提高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率,为贫困生健康生活、学习提供充足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林伟.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内涵和价值诉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12):45-46.

[2]刘宁, 卜士浈.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97-101.

[3]董艳, 陈金燕. 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探究[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8(4):100-101.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