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谷
【摘 要】通过黑龙江省养老金亏空数据,分析中国现在养老保险在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不平衡,如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双轨制等不平等现象,应对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双轨制;应对措施
一、养老金的意义
(一)养老金社会运作方式
通过考察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可以发现,一个人从25岁到60岁,工作35年,60岁开始退休,活到75岁,消耗了15年的社会资源。考虑到社会的进步,老年人的需求,通货膨胀等因素,这后15年消耗的社会财富,以金钱来衡量,大约会超过前35年的两倍以上。如果这个人养老靠自己,很难做到。这就是社保的意义所在,让同一时代的年轻人养这个时代的老人,等到下个时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退出历史舞台了,让下个时代的年轻人养。
(二)社会道德层面
养老金运作从道德层面来说,有两方面要素。
1、公平,年轻时对社会付出的多,年老时社会回馈你的也多;
2、扶助,无论年轻时如何不走运,只要积极努力过,年老时就会回馈你最起码的生活,并且会让你跟随社会进步不断的提高生活水平。
这是整个社会的一种互助机制,维护稳定的一种手段,我们不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需要这样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去扶助曾经努力过的人。
二、黑龙江养老金亏空引发的中国养老保险的思考
根据2016年省养老金结余情况,可以发现,黑龙江16年度结余为-232亿元,之后没有可再支付养老金。而查看2016年各省人口出生情况,可以看到,黑龙江出生率为倒数第二位,从黑龙江养老金亏空分析中国养老金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抚养比降低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中国 2010 年到 2014 年的生育率分别为 1.18、1.04、1.26、1.24、1.28,平均生育率仅 1.2,最高值也只有 1.28,减去统计局数据低估的影响,实际生育率不到 1.4。1.4 的生育率水平,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平均 25 年左右),年出生人口将减少 36.4%,两代人将减少超过 60%。且从2017年起,统计局不再公布这一指标。
2014 年是 " 单独二孩 " 政策在全国各省份陆续实施的第一年,2015 年是第二年,而从生育率来看,是下降的,这表明这一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2016 年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 1846 万,同比增长 11.5%,出生人口總数达到 2000 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 " 二孩 " 占比从 2013 年的 30% 左右提高到 45%。
2017 年前 5 个月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 740.7 万人,同比增长 7.8%,其中二孩占比 57.7%。也看上去不错。
然而,2017 年前 8 个月的全国住院分娩婴儿活产数为 1162 万,同比仅增长 2.4%,其中 " 二孩 " 占比达到 52%。这说明放开二胎刺激生育的增长犹如昙花一现,随着二孩的效应逐渐释放,2017 年总出生人口可能与 2016 年持平,甚至下降。大部分育龄青年不愿意生一胎了。
人口老去,少子化,不仅仅是威胁着社保这个游戏能否持续玩下去,它更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二)工人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
黑龙江养老金亏空除了人口出生率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黑龙江的社保覆盖的确比较全面,有时超过北京,而一些人口输出省份的覆盖的确很差,远远少于东北两省,如按照那些覆盖不足地区的养老金占比来承担赡养责任,东北两省可以省下2/3的养老金支出,那么东三省也能达到全国养老结余的平均水平。东三省对于工人的保障比较充分,也应当是这样的,而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在社保覆盖方面有比较多的问题。部分沿海发达地区对于外来务工者保障不足,导致他们年老后在家乡没有公平的养老保障,同时在务工地也没有养老保障。
(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现存农村养老保障存在诸多问题:
1)法律支持不足,农村缴纳社保意识淡薄,发达国家很多农村养老保障是通过法律强制实行。
2)广大农村劳动者几乎没有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偏低,比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缴纳保险费低,领取养老金也低,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所需。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比城镇更加严重。
3)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计划生育使大部分家庭形成了四二一的典型模式,人口结构的形成与家庭的小型化,客观上增加家庭养老压力。
4)土地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近几年,征地的新闻一直以来引起民众的关注,强行征地新闻不断,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正在不断地被掠夺,年老的农民逐渐丧失了保障自身生存的资源。
5)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严重主要体现在绝对数额相对比较大和老年人增长比较快两方面,这使得农村的养老负担比较重;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鼓励生育,造成了六七十年代人口的急速增加,这批人口已经开始步入老年化使得人口总数增大。
(四)养老保险中不平等部分
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成因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是时代发展的历史产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前期,我国在养老金政策上实行的是国家承担养老保障的一轨制。后来,国家首先改革了企业的养老保障制度,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养老保障的费用和事务,实行自筹账户的方式。从此以后,养老金走上了“双轨制”。养老金双轨制问题实际上是有违公平正义的歧视性政策。养老金双轨制主要有以下三个区别:1.筹集资金的方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是财政统一发放,而企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是企业和员工按照比例缴纳。2.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社会企业职工由自筹账户来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则由国家财政统一来支付。3.享受的待遇标准不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水平是企业退休职工待遇水平的三至五倍,现实中这一差距更高更离谱,有的甚至差距在五十倍左右。养老金“双轨制”加重了财政负担,不利于人才合理配置。这些差异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呼唤养老金双轨制的进一步改革。养老金并轨要秉持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既要缩小群体间的养老待遇差距,也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三、中国的养老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老年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规模不仅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还受到劳动参与率的影响。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分性别、分年龄的勞动参与率显示劳动参与率最高的年龄组在 29—45岁之间,男性在 97%、女性在 87%左右;男性 6O岁以后、女性 55岁以后的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2000年以来,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到 2005年城市劳动参与率为 62.5%。_8中国5O一54岁的劳动参与率比大多数国家都要低,城镇的 50— 54岁的劳动参与率为 60%不到,低于 OECD国家近 2O个百分点 (表 4)。年龄较大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尤其低,55—59岁的劳动参与率约 50%,60—64岁的只有 40%不到。这一状况与中国较低的退休年龄有关 (女性为 55岁,男性为 60岁)。从政策角度看,延长退休年龄在一定时期内是应对老年负担率上升的十分有效的政策工具。延长退休年龄在中国事实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现实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被再次返聘的情况并不在少数,根据《劳动合同法》退休返聘人员无需再缴纳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仍然有继续工作的意愿,其人力资本仍然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延长退休年龄对雇主和雇员都有改善。
(二)以城市化缓解老龄化的影响
中国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仅覆盖了不到60%的城镇就业人口,相当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还没有覆盖到。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3284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农民工的21%。随着城市化进程,还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保障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理权益,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尽管有超过2亿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但以户籍度量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只有50%,未来破除户籍制度的障碍,让所有在城市务工的人员同等程度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增加缴费人数,而在一定时期内退休人数并不会随之增加,因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改变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负担率,有利于城镇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另一方面,城市化也有利于农村养老保险待遇的提高。
(三)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对一国的国际竞争造成严重严重挑战,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经济全球化更加需要控制福利水平。_l儿大量的研究认为全球化下的竞争导致了福利水平的削弱,即为“趋于向下的竞争”(RacetoBottom)。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低成本劳动力,过高的社会保险水平不够现实,执行成本也会较高,企业和地方政府甚至个人都将有激励逃避缴费。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属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列,甚至超过瑞典、法国等福利较高的国家。①逐步降低缴费率是未来社会保险改革中必须正视的问题,世界劳工组织对缴费不足问题提出的首条建议即为降低缴费率。降低缴费率如何维系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对此应有乐观预期。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显现,处于产业结构高端的企业更看重人力资本水平,给予员工较高程度的养老保障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此时在保证一个低水平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企业可以决定是否提供补充性的保险,如企业年金,以满足对社会保障较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100—193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2]BARR,N.and Peter Diamond.Pension Reform inChina:Issues,Optionsand Recommendations.2010.
[3]Sin,Y.“China:Pension Liabilities and Reform Options for Old Age Insurance”.World Bank Working Paper,2005:No.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