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鹏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进步,诞生了更多种类的新型社交媒体,其应用之广泛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在改变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其心理行为。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值得深思。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针对当前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相关影响提出了相关教育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媒体;心理行为;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272-01
互联网的发展兴起了一批社会化网络力量,社交媒体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具备了明显的优势,具有贡献、参与、协调和分享等功能,其中最为活跃的参与人群就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为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行为和生活习惯。
一、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社交媒体的出现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关于社交媒体对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数不胜数。综合下来可以发现,既有积极影响,也存在消极影响,具体如下:
1.积极影响:(1)丰富校园生活。新型社交媒体具有文字传播、视频传播、图片传播等很多强大的功能,有效促进了沟通交流的便捷性,这些不同的信息传播手段促进了大学生通讯的多元化发展。在分享自己生活与学习的同时也能关注其他人的信息与资料,同时获取网络上的各种新鲜资讯,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2)拓展社交范围。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交际圈,使其交际范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学生通过网络便可以接触外界的事物,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3)丰富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其中包罗万象,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提升文化素养。
2.消极影响:(1)依赖社交媒体。一些学生过于依赖社交媒体,习惯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同伴进行沟通和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活动的参与度。相关研究显示,越是依赖社交媒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甚至有的成为手机控。这种现象给大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学业发展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不仅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且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2)影响三观养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意识较为薄弱,很容易受到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观的养成。
二、社交媒体对大学生心理行为影响的对策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注重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向校方积极申请活动举权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网络知识竞答等等,以此来创造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这些有益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并树立网络应用的道德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学生上网时间,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健康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辨别真假信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教师平时要做好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辨别真假信息,在最短时间内辨识网络诈骗,同时可以对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报以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尽可能的将网络风险降到最低,避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3.做好心理动态监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很多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已经发生了改变,一些学生平时喜欢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上记录发表自己的生活轨迹、成长感悟,这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对此,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监测,结合实际建立心理动态网络监控系统,由心理教师、辅导员、班干部共同组织成立内部交流平台,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多留心每个学生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及时予以回应和互动,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多方面协调组织予以帮助和引导。
4.提高心理教师素质,强化教师工作能力。在这一方面心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熟悉社交媒体应用的同时提升网络素养,了解学生常用社交软件,了解学生喜欢的娱乐方式和学习方式,懂得正确应用网络语言,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监控能力,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予以学生最大的帮助和安慰以及支持,避免学生出现任何的心理问题③。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型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此教师应该正确对待,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社交媒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为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