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作文中充斥着大量假话套话现象,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教师教学中强调作文主题和内容“要稳稳切中题目所要求的立意”,进而提出应改正作文命题思路和作文教学中“求诚”的措施。
关键词:作文;教学;雷同现象
中图分类号:B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237-01
在现在的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充斥着大量的假话套话,而且这些假话、套话还很相似,看起来似乎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读起来味同嚼蜡毫无感情,其实学生心里也知道这样的作文不太好,分数肯定不高,提着笔左思右想,却又感觉除了这些假话、套话外,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和学生私下探讨,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害怕写真事真话,老师会觉得立意不高,给不了高分,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能自如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干脆拿现成的例子来应付了事。这样的现实不禁让人生发疑问,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面对真实的生活时,学生却说不出真话呢?
在声讨这类“虚假”作文的同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考虑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吗?是否“有意无意地挥舞着大棒威胁着那些作文有创意但审题立意不太高的同学。你是否意识到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实际上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强调作文的内容和主题“要稳稳的切中题目所要求的立意”,并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规定,也成为作文考核的重要标准。认为只有学生的想法和命题者的思想高度一致,才算吃透命题者的意图,写作文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得高分,这样的指导思想自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被传递给了学生,并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形式得以推广。因此,只要在学生和语文老师问做一个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最怕跑题。学生在这样的作文训练中,一方面,作文要符合命题者的意图,另一方面又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严重的悖论让学生徘徊于到底是写命题人之感还是自我之感的边缘,前进或后退让学生伤透了脑筋。出现“虚假”作文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我们并不主张学生可以随意的、毫不理会题目“自由”写作,作文也并不等同于写所有你想写的话。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想要找到一种统一的观点角度,以此来规定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则是大错特错的。那么现行的作文教学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呢?
叶圣陶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是他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的结晶和理性思考成果的总结。作文即做人,作文即生活,作文即创造构成了叶圣陶作文教学的基本观念,这对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价值。
首先,改正作文命题思路。
如果我们把现在作文题一一找出来,会发现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还是少数。占绝大多数的,是那些远离学生生活、需要学生费神去思考到底要怎么写、写什么的题目。这些题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更像是一道理科题,你必须找到命题人早已设定好的思路,然后顺着这个思路罗列材料,组织语言写下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怎么能不说假话、套话呢?叶圣陶先生强调,从命题开始纠正陋习,命题要使学生产生有所为的意识,即创造的欲望;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情,要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将他们想言而未曾言的生活经验诱发引导;同时题目本身显示写作意图。这就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改變学生作文的雷同和虚假,我们的命题老师先得改变自己的作文命题方式。
其次,应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求诚”。
现在许多高中的作文课,老师所做的作文讲评,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破题,如何立意,如何明确中心,如何使用例子上,极少会讲到如何把心里话写出来。其实,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智慧得到显现和才能充分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正是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出发,叶圣陶指出,写作之首要任务在于“求诚”。“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讲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作文应该是求生活之真谛、求情感之真挚、求思维之创造。这当然不容易做到,绝非一夕之功,几节课肯定不够。
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造的思维品格,即能挥洒自如地表达自己所闻所感所思。要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身边的事,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计民生,都应该有自己独立、深入的思考。这样坚持下去,把小事情背后的大道理看穿了,看透了。于是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考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想说的话多了。开启学生思想和智慧的灵光,把握创造这个作文教学的灵魂,学习叶圣陶作文教学的创造观,走创新作文教改之路,使学生作文中飞扬个性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