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柳公权的书风对比

2018-09-28 09:12周春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柳公权结体书风

周春梅

摘要:就历代书法而言,自古就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义,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中国的汉字经历的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的演变。在唐代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大家,例如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对唐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颜真卿与柳公权二人的书法,合称“颜筋柳骨”,代表着唐楷的最高境界,更是影响了后世书风。颜真卿不仅将法度森严的楷书推向了极致,在行书方面的造诣也颇深,其行书代表作《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蒙诏帖》是柳公权四十四岁时的作品。字形长短宽窄不一,或断或连,构成章法上的变化;笔墨浓淡轻重有致,形成层次上的变化。风格豪放雄逸、道劲流丽、枯润秾淡、掩映相发。《蒙诏帖》具有顿挫郁勃、开阔跌宕的艺术特点。本文通过对颜真卿《祭侄文稿》与柳公杈《蒙诏帖》在笔法、结体和章法上的比较,来对比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风。

关键词:书风;对比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22-01

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柳公权的《蒙诏帖》在笔法上的比较——以转折笔画比较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爰开土门,土门既开”中出现了四个门子框,这四个门子框的折笔都不一样,颜真卿此时此刻在失去侄子那种伤痛的心情之下,四个门子框的折笔还能处理的各具特色,用笔变化之多,足以看出颜真卿书法功力的惊人之处。第一个,折笔用笔在于圆转与方折之间,既没有圆润的臃肿也没有方折的刚硬,刚中优柔,柔中带方;第二个,写点之后,重新起笔,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显得尤为突出;第三个,可以看出折笔非常的方折,显得门子非常有力道;第四个,露锋起笔,折笔比较圆转。

柳公权《蒙诏帖》“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也有一个门子框,这个门子框当中的折笔起笔方折,折笔相对比较圆润,与柳体刚硬的骨风相符合;“在”的转折与上一个“诏”出现连带,一笔划过。

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柳公权的《蒙诏帖》在结体上的——以独体字和左右结构的字比较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独体字在结体上虽有大小、正方、长方等差异,但是都保持收放有度,张弛有节,力求达到方正。例如文中的“心、山”等字。在左右结构当中,左边和右边分疆明显,中间留有明显的空白,通过点画向背、避让和笔势的顾盼连成一体,分而不离,增强了节奏感与协调的美感。

柳公权《蒙诏帖》中独体字在结体上独体字只有“出”“在”两字,在整个《蒙诏帖》当中显得比较瘦小,在帖中安放的非常平正。在左右结构当中,体现的收放有度,虽有的牵丝带过,但不显得线条混乱。

三、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柳公权的《蒙诏帖》在章法上的比较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章法: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柳公权《蒙诏帖》的章法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四、小结

通过对颜真卿《祭侄文稿》与柳公权《蒙诏帖》在笔法、结体和章法的比较,可以看出二人书法功力之深厚。行書可以表达书者的思想及其情感,尤其是《祭侄文稿》表现的更为丰富。两帖的每一笔、每一个字都洋溢着书者的得情怀,让我们现在每一个学书之人都望尘莫及。

猜你喜欢
柳公权结体书风
柳公权戒骄成名
书法线条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柳公权拜师
用笔之“易”与“不易”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柳公权戒骄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