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摘要:艺术家在观察事物时,眼光的确是和孩童相同,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艺术家都得需要向孩童们学习他们天真烂漫的态度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关键词:艺术眼光;写照;对景写生;看见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11-01
在中学学习物理和美术时,我们一定有学过“视线”,这是由人的眼睛所望出去的线,在物理和美术学科中叫法虽相同,但它们的内涵却大不相同。科学上的“视线”一定是直线的,不会弯曲:而在艺术上“视线”有的时候是直线,有的时候是曲线。你也许会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情况确实如此。比如窗前的一排排房屋,房屋前的几棵大槐树,人们从窗中向外望去,目光会慢慢移到房屋和大槐树上,但如果观察者是小朋友,那视线大概都是直线的,他眼光所到之处射在了房屋以及大槐树的外表上,所以他只看的到屋顶的形状、窗户的形状、树冠的形状,以及它们自身的固有色。但如果观察者是土生土长在此地的成年人,他的视线在射到房屋和树冠上,便会自动弯曲起来,视线会弯曲的进入到房屋的内部,然后会想到这可能是一户住宅,里面居住的或是幸福的一家四口,或是独居的孤寡老人。如果观察者的视线在屋内再弯曲一下,可能会弯近这家人的书房,里面有文房四宝、金石书画、还是各类书籍……也可能会弯近这家人的客厅,全家人正在其乐融融的吃着女主人做好的饭菜……
如若觀察者是一名正在研究艺术的艺术家,可能要对着窗前的景物写生,他的眼光我想应该更多的是会专注于房屋和大槐树的表面,会看到它们的形状,色彩和神态。但如果观察者是研究工程的工作人员,那么他的视线就会在触及到房屋的表面是转个弯,弯曲到房屋的框架结构、房屋的建筑材料、房屋的价值空间以及建造的年代。比如这个观察者是生物领域的研究人员,那么他的视线也会转弯,他可能会更偏向于关注大槐树的树冠、树根、树叶等……由此可见,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视线,有的人看来是直线的,有的人则是曲线的。视线是直的,所看到的是物象本身的(既固有的)外在姿态;视线是弯曲的,所看到的则是物象的作用,价值以及与外界的关系等。所以我们一般称前者为“看见”,而后者则为“想见”。
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成人和研究人员们在看物象时都能“想见”物象存在的作用及物与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往往忽视了物象本身的姿态。反而儿童和艺术家在看物象时能够清清楚楚的看见物象本身所固有的姿态。
可能会有人对此感到疑惑,难道艺术家的眼光和孩童的一样么?但在我看来,事实确实如此,艺术家在观察事物时,眼光的确是同孩童相同,而且在一定情况下艺术家都得需要向孩童们学习他们天真烂漫的态度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西班牙著名艺术家米罗的画天真单纯,仿佛出自儿童之手。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被人们称为“大儿童”,因为他的一生天真烂漫,像个孩子一样才能做出许多让人们称赞的好诗来。虽说艺术家有着和儿童一样的眼光,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儿童的视线是直线的,而艺术家们的视线是能曲能直的(在观察物象研究艺术时,艺术家的眼光同儿童一样的笔直;但在日常的生活中,艺术家和其他成人是一样的视线会弯曲)。
简单举例子,弯弯的月亮挂在浩瀚的星空中,在孩童眼中月亮就是一把弯弯的小船,甚至有时会吵着让家人把月亮从天上拿下来。而艺术们则认为月亮就是月亮,他们会把所看到的景物进行如实的描写,在真实中找寻趣味。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趣味着实是人生中的一件乐事。如若人生中没有趣味的存在,事事都要按照计划一样,老老实实的进行,生活就枯燥乏味许多,这也就是生活和人生中需要艺术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学过美术史我们都应该知道,在原始先民们是先有一定的物质生存积淀后才开始艺术创作的,也就是说艺术是人们在生活中衍生出的,给人们提供娱乐的)。
关于艺术视线,上面提到艺术家的视线是能屈能伸的。这里所谓的“屈”,是以大众的视线看待日常的生活,是看见物象时的“想见”;而“伸”,则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研究或艺术鉴赏时所用的眼光,是看见物象时实实在在的“看见”,这是专门针对物象本身的固有姿态来说的,所以关于“看见”是需要我们经常练习的,如果长时间不练习,你的眼光可能会被周围的杂念和自己繁琐的思虑所干扰、蒙蔽,这样你也就看不到物象本身所固有的姿态了,也就抓不到物象最为生动的一面了!思虑越简单也就越容易发现物象的本真,所以在创作时我们要懂得把自己的视线放直。
对于视线放直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对于透视关系的练习,其二是对于色彩关系的练习。我们可以在平日的练习中把握。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便是艺术的眼光,艺术的眼光是直线的,对于物象是“看见”的,是要求我们为物象进行关于物象本身的写照。月亮,倘若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它就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小星星,是我们地球的卫星。
但如果我们关照月亮的本身,将侧重点放置在它的作用上去,则会大不相同。
故诗人有云:“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这才是对月亮本真的写照。而这种写月方法,也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和急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