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平均智商

2018-09-28 04:10石勇
南风窗 2018年20期
关键词:律己论调表象

石勇

前段时间,一个网红律师在火车上换铺的事引起了一场低层次“大讨论”。

事情经过大概是:律师带了两个孩子坐长途火车。他买的是两张上铺。上车后,他找人商量。

有两个男生拒绝了。但最后,有两个女孩给律师换了下铺。于是,律师就在微博上写了一篇《火车换铺有感》,阴阳怪气地表达对两个男生的怨咒。

但律师没有想到,他微博一发出,就被网友怼了,说律师在进行道德绑架。

网友当然是对的,没人欠律师两个座位。但他们的理论依据,却是这样的两条经典语录:

A.“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

B.“道德是用来律己,用来要求他人,是私刑”。

说句实话,看到这种不时爆发的争论,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像“道德是用来律己”这种语句,以我的经验来说,它至少流行十几年了,当年不时地从一些“自由主义小混混”的嘴巴里说出。现在,则“下沉”到了混迹于微博和今日头条的网民、写手那儿。

就是说,至少十几年,这个社会无数人的心智,没有任何长进。它深刻地说明了什么叫社会平均智商。

律师的错误不用说。看一下“道德是用来律己”这种流行论调。

问一句:持这种论调的人,他们从来不会对他人有任何道德指责吗?我想不会的,如果有人侵害了他们的权益,他们比谁都情绪激动。

这就是这种论调的逻辑结果:人格分裂。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道德”这个概念,不仅含混,而且只是一种表象知识。

正因为美德不欠任何人,没有损害任何人,也不对任何人有义务,所以,它只能律己,不能用来要求和强迫别人。

表象知识的功能,是用来应付基本智商的。为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它暂时这么模糊地“认知”一下,并不是真正的认知。换句话说,它最多达到社会平均智商的水平。

要进行真正的认知,恐怕得越过表象知识。比如把“道德”分解一下:

道德=道德義务+美德。

这个公式一目了然。道德既包含了道德义务,比如守不插队的规矩、遵守承诺,也包括了美德,比如大公无私,比如舍己为人。

道德义务意味着:当别人享有一项道德权利时,你有尊重的义务,人家并没有欠你什么;同时,如果他不履行道德义务,你可以批评指责他,因为他损害了别人的道德权利。

道德义务是完全可以律己、律他的。从这个意义上,那些说“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人,其实是道德沦丧、道德冷漠的同伙,他们助长了社会的非道德化。

美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人很高尚很伟大,可以为了别人付出成本,牺牲自己,而这样做时他还感觉到很值,感觉到人格的完善。他并不欠任何人,也没有损害任何人,并不对任何人有义务,只是,他喜欢高尚—哪怕结果其实是被一些卑下的人占便宜。

正因为美德不欠任何人,没有损害任何人,也不对任何人有义务,所以,它只能律己。

所以,所谓的“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说的只是美德,不是道德义务。其真正表达是“美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绑架别人的”。

当然,很多人是搞不懂什么是道德义务什么是美德的,在他们眼中一律是“道德”。

所以,当公交车上响起“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的旋律,一些人立马就理解成坐着的人欠他们一个座位了。他们的头脑、心理分不清“提倡”和“要求”的区别,人格则指挥他们不要分清这种区别。

猜你喜欢
律己论调表象
律己容人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到底怎么对自己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大气优良天数同比减少 查因溯源不怨天更律己 好气质是怎样炼成的?
草根论调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修身律己四时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