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荣梅
《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身经百战后辞官回乡的故事,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一千多年来被人们传诵。《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 “乐府双璧”,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课堂教学中追踪鉴赏其语言美点,是诗歌鉴赏的美学盛宴。
《木兰诗》语言美点之一:多种修辞手法交叉运用,缤纷多彩摇曳生辉,灵活多变浑然天成。
互文修辞手法出现了四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参互成文,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互文修辞的运用,使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结构工整,节奏优美。
对偶修辞手法也是多次出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古诗一般常用对偶手法,《木兰诗》用得尤其最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战士十年归。”只6句30字,用极其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多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历程:牺牲巨大,胜利不易。描写战争场面动静形象结合:战场冲杀,英勇矫健;寒夜戍守,悲壮苍凉。三个对偶句,对仗工整,形象鲜明,力透纸背,苍劲有力。
顶真修辞手法环环相扣:“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尾蝉联,语气连贯,语言明快,声韵和谐。
多种修辞手法抑扬起伏:“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用排比来描述家人得知木兰凯旋归乡喜迎的行为情态,紧张忙碌和喜不自禁的神气跃然眼前。“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妙趣横生的比喻和反问结尾,木兰的自豪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千里足”是借代,是千里马的代名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军功和赏赐之多。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塑造了木兰一个平凡女子的巾帼英雄的传奇,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代代传颂。
《木兰诗》语言美点之二:不同句式变换运用,参差别异生动活泼,风趣横生兴味淋漓。
《木兰诗》共14节,全诗以五言为主,兼用七言和九言,不是一韵到底,而是几句一换韵,流畅明快,富有音乐美。诗歌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感情,变换运用不同的句式,不仅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呆板,使诗歌语言生动活泼,而且极富音乐色彩的丰富多样的语言节奏,吸引人尽情咏唱。“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用一问一答的句式,写木兰出征前的沉吟深思,朴实亲切,突出民歌风味。“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对父母的牵挂和征途中的心理活动用长短句结合的复沓句式来表现,充满缠绵悲壮的情调。
《木兰诗》语言美点之三:大量运用口语词和拟声词,朴素平实亲切自然,丰富多彩流畅明快。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百姓采用当时北方口语创作而成,多处运用拟声词,“唧唧”模拟织机声,“溅溅”模拟流水声,“啾啾”模拟马叫声,“霍霍”模拟磨刀声。
民歌形成于民间,百姓口口相传不断加工,后来在搜集整理時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几无差异,是人民大众集体口头创作的见证。“万里赴戎机”四句是书面语,用词典雅,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精练朴实的口语,不仅符合一个女子口吻,也渲染了叙事的气氛,增强了民歌的特色。其中“火伴”“扑朔”“迷离”等口语词,至今仍活跃于北方方言中。
《木兰诗》也给人们留下了两个经典成语:“扑朔迷离”在诗中指难辨兔的雌雄,现多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磨刀霍霍”在诗中本来描写“小弟”喜迎姐姐木兰归来的忙碌情态,现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木兰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传奇式女英雄形象,其语言质朴无华丰富多彩,突出了北方民歌的特点,不愧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