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带一路”和海西经济区的设立给福建高等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与挑战,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着整所高校的发展水平与竞争力,所以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将从福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入手,提出福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福建高校 人力资源开发
一、“一带一路”格局下福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一)区域内高校人力资源配置不均
福建省内高校主要坐落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其他地方教育力量薄弱。拿重点学科的区域分布来看,分布在福州市的省级重点学科有106个,厦门市有59个,泉州市有27个,福州、厦门及泉州所占比重达到了90%以上。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自然而然就会扩大高等学校的分层,分层后又会加剧重点学科的集中,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就会愈演愈烈,最终造成学科发展异化,人才严重失衡。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引进开发机制不健全
首先是缺乏科学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不考虑学科发展现实状况与教师资源队伍建设,造成专业设置重复,人才闲置以及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其次是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最后是重视人才的引进,忽视人才的培养。没有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忽视了高校教师入职后巨大的上升空间。
(三)政府对于高等教育教育开发投入不足
“一带一路”沿线80个国家中,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80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教育总支出比例平均值为21.42%,处于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国家教育投入比例平均值分别为20.21%和23.19%,而我国这一比例仅有20.15%,未达到沿线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未达到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家的平均水平。
(四)语言类专业性人才缺乏
小语种翻译类人才严重短缺,高校对于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高校在小语种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设施上同北京上海等地存在较大差距,缺少像同声传译教室等硬件设备。许多高校笔译口译教师不具备相关工作经历,缺少掌握三门外语以上的复语型人才以及通晓各个领域专业术语的复合型人才。
二、“一带一路”格局下福建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开拓闽台交流,打造两岸人才合作平台
台湾高等教育处于饱和,师资力量雄厚,在国际享有盛誉;福建高等教育在国内竞争力不强,高层次人才规模较小;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发达,产学研结合密切;福建经济发展迅速,但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两地高校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再加上海峡两岸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拓闽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要求。
首先可以采用分段对接的合作模式,闽台两地高校联合办学,共同制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由厦门理工学院和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创立的“海峡商贸学院”创新的采取了“4+0”办学模式,使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加强,为高校引来更先进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另外可以采用“校校企”合作模式,福建高校、台湾高校和台湾企业合作办学。这种模式主要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建立人才培养的体系。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引进开发机制
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上:第一,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综和学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着眼于教师资源队伍建设,立足福建省战略定位,以市场为主导,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第二,在人才招聘中改变重学历轻能力的考核体系,对潜在人力资源采用现代测评技术,严格把关,把重点放在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评上。第三,重视对高校人力资源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培训,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完成教学任务,激发高校人力资源的创造力,避免人力资源浪费与闲置。
在完善人才开发机制上:第一,培训内容上注重对教师技能的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的更新换代能力。第二,政府和高校联合建立教师进修培训保障机制,促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参加高层次培训。第三,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还要关注到教师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四,健全进修培训的评价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价结果有利于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好的认识自我并使提供培训课程的高校更好的改进工作。
(三)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开发投资的力度
“一带一路”新格局下,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是不变的,政府必须用立法来保障高等教育经费不随外界因素改变而改变,从根本上保障教育支出的投资,切实的将高等学校教育投资法制化。政府要不断扩大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对高等教育开发的经费。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节省其他经费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比如深化改革或简政放权。
政府应发挥其强大号召力,拓展多种渠道,发动社会力量,向社会筹集一部分高等学校教育开发的经费,获得一定的教育资源。另外,各级政府要明确职责。对某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面临巨大财政压力的地区,中央政府应该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机制,用于改善地区间高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同时中央政府可以对全国范围内的高校进行科研资助,从而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校带头调动对小语种教育的发展
第一,高校要建立良好的硬件资源,打造优质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就是一些多媒体设备,同声传译实验室等。福建省部分高校硬件资源有限,所以需要购进足够的教学设备,保证现代化教学工具能够顺利使用。软件资源就是教师。福建高校在小语种授课中最大问题就是老师没有或很少参与翻译实践。所以高校可以在社会上聘任长期在翻译机构中工作的人作为临时教师,负责传授同学们有关于小语种翻译的实践技巧,弥补高校教师的某些不足。
第二,各高校要加快小语种专业的建设。福建省必须要看到“一带一路”倡议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机会,着手建设小语种+各领域专业人才的布局。高校可以鼓励一部分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者进行语言学习,通过课堂讲授或者出国交流而成为既懂语言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还可以从外语翻译专业学生入手,在大二大三开始让其自主选择翻译培养方向,灵活运用本校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高校在翻译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注意系统性、特色性和实践性。
作者简介:袁小涵(1995—),女,汉族,河北唐山。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财经商貿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