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8-09-27 10:51苏宝龙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7期

苏宝龙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第19课,一起感悟生命的真谛。(板书课题,用整齊而有力的声音齐读课题)

回忆一下,围绕“生命”,课文中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三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三个小故事,去感悟生命。

(读: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思:想一想从这几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悟:生命是什么?在相关语句边写上简短的批注)

一、 飞蛾求生

师:飞蛾求生,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同学们,飞蛾的哪些动作让作者震惊,哪些句子给你感受最深?咱们来交流一下,谁先说?(学生可能抓取的关键词:挣扎、极力、跃动、强烈、鲜明、震惊)

师:你们知道飞蛾能活多久吗?平均9天,为了这短短几天,它在杏林子手中挣扎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为什么?

生:它不想死。

师:假如你就是杏林子手中的这只飞蛾,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震惊,此刻,杏林子感到握在手中的不仅仅是一只飞蛾,还是一个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生命 生命》。(回读课题)

师:此刻,杏林子仿佛明白了,生命是什么呢?老师来猜想一下,她可能会说:生命就是飞蛾奋力挣扎的身躯。接下来你们来说,可以用书上的词语。

生:生命就是飞蛾极力鼓动的翅膀,生命就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带着这种感悟读此段。(师指导感叹号的感情表达,再读。师生共同小结学法。板书:读——思——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把“生命”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及时小结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方便学生迁移运用于第二和第三个事例的感悟中。

二、 瓜苗生长

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事例。谁先来汇报?

生:(说出关键词)竟然、竟使。(读出“竟然” “竟使”的不可思议来)

生:(继续说出其他关键词)冲破、没有、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仅仅。

师:(指导读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此时,墙角砖缝里的不仅仅是一截小瓜苗,更是一个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生命 生命》。(再次回读课题)

师:此时,我仿佛看见杏林子蹲在墙角,望着那一截小瓜苗,感叹道:生命是什么呢?

生:生命是砖缝中冒出的小瓜苗,生命是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生命是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决心!

三、 静听心跳

师:(师范读此段。生反馈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指导重点句子朗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指名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读重点句)

生1:(自己摸着左边胸口位置,认真地告诉自己)——

生2:(面对同桌,郑重地告诉他)——

生3:(起立,面对老师和同学们,自豪地告诉大家)——

师: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沉稳而有力的心跳,生命是单单属于我的,生命是由自己决定的!)

师:既然生命是由自己决定的,那杏林子说有哪两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生:使用、糟蹋。

师:“糟蹋”的意思就是不珍惜生命,浪费生命。那“使用”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下文,你们感悟一定更深。(齐读最后一段)

四、 介绍杏林子

师:我觉得杏林子是最有权利放弃自己生命的人!(生疑惑)让我们一起走近杏林子。(师配乐《勇敢的心》,动情地介绍杏林子事迹)

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珍爱生命,创造价值。

师: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人像杏林子一样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

(生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教师入情入境地介绍杏林子的生平事迹,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

思考。

五、 小练笔

师:你对生命一定有了自己的感悟。拿笔写一写。(课件出示9幅图画,给学生拓展思路)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的练笔,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一写对于生命的感悟,既加深了对文章揭示的生命哲理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六、 拓展阅读

课件出示:杏林子的著作——《向生命求索》 《杏林小记》 《和岁月较量》;海伦凯勒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短小精悍,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部分时间教师在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备课时,笔者重点思考三个问题:1. 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2. 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3. 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精妙,点拨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钻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设计大环节,如何处理小细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被文章内容深深感染,教学艺术也进一步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宜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