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设计语言训练,让创造性思维有坡度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如教学《明天要远足》一课,依据现代诗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三个语言训练:(1) 针对“那地方的云真的那么洁白柔软吗”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洁白的云像什么”,学生说“像棉花糖”“像羽毛”“像蒲公英的绒球”……在此基础上,老师点拨:“像这样轻轻的、软软的、蓬松松不坚硬的,就叫‘柔软。” (2) 针对诗歌中出现的“多种颜色的海”“洁白柔软的云”之类短语,训练学生想象大千世界除了这两样东西,还有“ ( )的( )”,学生说还有“绿油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蓝蓝的天空”“七色的彩虹”“白白的雪”等等。(3) 依据诗歌的结构句式仿写:那地方的( ),真的像( )说的,那么( )吗?学生写道:“那地方的山,真的像同学说的,那么高大雄伟吗?”“那地方的河,真的像妈妈说的,那么清澈见底吗?”……三个语言训练点由词到短语到句子,梯度设计,渐次递进,开放性强,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
二、 提有张力问题,让创造性思维有深度
斯滕伯格“思维三元理论”里阐述了三种教学策略——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和对话策略,他认为对话策略最利于学生发展高级思维,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巧”。而提问是对话的前提。教师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引发同学们深度思考,引发师生、生生间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复述书本上的答案。
如教学古诗《鹿柴》,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意境。我这样设问:把这首诗每句都去掉一个字,变成“山不见人,但闻人语,返景入林,复照苔上”,你觉得和原诗比,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思考讨论,并借助拓展相关诗句、勾连学过的诗句、播放图片等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连接,组块记忆,以深刻体会“空、响、深、青”四字的作用——① “空”,勾连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鸟鸣涧》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深刻体会山的空旷清幽;② “响”,勾连“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诗,体会“以声衬静”的写法;③ “深”,勾连学过的《识字7》“人来小亭边,停步侧耳听。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中的“林深不见鸟”,结合图片体会“深林”的意思;④ “青”,结合图片体会它是一种冷色调,给人空寂清冷的感觉。这环节,采用去字法比较,让学生充分感悟山的空旷、树林的茂密、苔藓的清冷色彩,品味到诗的特点——以声衬静、以光衬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这样的问题,极具思维的张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彰显深度。
三、 拓展同类篇章,让创造性思维有广度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还包括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語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斯滕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里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洞察力,培养三种重要的洞察性技巧:①选择性编码——用于找出和手边的问题有关的信息;②选择性合并——用于判断如何把有关的信息合并在一起;③选择性比较——用于把新的信息和旧的信息合并在一起。因此,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以篇带篇”,拓展同类篇章,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如教学古诗《鹿柴》的最后环节,我拓展了王维《辋川集》中的另一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的基础上——《竹里馆》短短二十个字,描写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与《鹿柴》比较异同,以此引导学生发现:两诗中都有“深林” “人”,都有“光照”;不同处是一个是阳光,一个是月光。两诗的意境都是“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由此得出结论——王维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样的拓展既体现了大语文观,使课变得灵动,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了延展的广度。
四、 开展小组合作,让创造性思维有高度
在小学阶段,小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当的交谊体系。合作学习可以在课堂上构建生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自然生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如教学古诗《鹿柴》,在理解诗意的环节,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的要求是:① 齐读古诗;② 逐一说说导学单上加点字(“空山”“但”“返景”“深林”“复”“青苔”)的意思;③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集体交流,让一两个小组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课前借助查找资料已经完成了导学单的学习任务,课上又在小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所以基本上能理解这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和整首诗的意思。开放合作的学习,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与空间,学生应对自如,教师只在难点处点拨。如在说诗意的环节,会发现学生由于看过的参考资料不同,解释诗意时便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有的生涩拗口,读起来艰难,更别说理解了。这时教师就要点拨,告诉学生不要生搬硬套,要咀嚼、消化搜集的资料,再度加工成自己的理解,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流畅地解释诗意。这样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达到一定的高度。
五、 总结归纳方法,让创造性思维有效度
教学活动中,传授方法比给予知识更重要。教师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或者让学生自己总结提炼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迁移运用,这是一种高阶思维。
如小学中年级要求学生会概括段意,把一段话读“薄”,概括成一句话。学生一开始总是不得要领,叙述得啰里啰唆,把握不住要义。我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框架,运用“谁(什么)怎么样(捕捉关键动词)”的方法来概括。比如“普罗米修斯躲在太阳车所要经过的路上。当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太阳车轰隆隆从天空中驶过的时候,普罗米修斯悄悄地将茴香树的枝条插进太阳车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种”这段,概括时先找到人物——普罗米修斯,再找到关键动词——“偷取”,连起来就是“普罗米修斯偷取火种”。像这个段落里只有一个主要人物,相对容易概括些,有的段落里有两个或者多个人物,就会给学生造成困扰。我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先思考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主要写谁就抓谁,以他为立足点,再提取他的关键动词,理清主要事件。如“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可是,每当鹫鹰啄食以后,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又会奇迹般地复原”一段,出现了两个人物——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在判断这段主要是写“宙斯”而非“普罗米修斯”之后,可以概括为“宙斯折磨普罗米修斯”,把这主干再完善一下,可以是“宙斯百般折磨普罗米修斯”,或“宙斯残忍地折磨普罗米修斯”等等。有了这样的思维框架做支撑,学生的思维方向很清晰,就能简明扼要地进行总结概括,使创造性思维有效度。
(曹丽萍,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教导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