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
随着近年来医学模式的改变,逐渐突显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的问题,进而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率,所以,需要临床上采取合理措施来控制以及预防医院感染,确保提供更安全的医疗服务[1]。PDCA循环管理是在以往预防为主的管理基础上从终末质量朝着环节质量防线变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从原来控制结果变为控制过程,实现更合理且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2]。实验分析对象是2015年1月—2017年1月纳入且研究的56例住院患者,评估且研究量化考核和PDCA循环的效果。
本文分析的56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诊治的住院患者,将随机法作为划分依据,每组纳入28例,参照组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5.21±4.54)岁;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4.54±4.21)岁。比较两组住院患者基础信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参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干预,实验组采取量化考核和PDCA循环,(1)P,计划阶段。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三级网络管理体系控制管理质量,在年终会议上总结本年度工作完成情况,发现感染管理缺陷,制定未来一年管理方案。(2)D,实施阶段。对消毒效果监督流程进行规范,对感染管理科、临床科室以及检验科监控情况进行确定,制定合理监督流程,对所有人员职责进行明确,细化管理,分级管理感染质量,确保各司其职,各尽其责。(3)C,检查阶段。医院不定期开展管理会议,寻找管理发生的问题,每月开展一月反馈,积极调动感染控制小组,反复评价效果。(4)A,处理阶段。总结感染管理的问题,公布管理结果,予以一定奖惩,建立绩效和管理结果联合机制,给出合理改进措施,对下一个管理目标进行确定。(5)量化考核。依据管理相关内容制定考核项目,如抗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手卫生管理、多耐药性菌管理、环境管理等[3]。建立考核小组,通过量化考核标准进行每月的定期考核,向各科室及时反馈考核结果,落实改进措施[4]。
比较观察实验组和参照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本次以SPSS20.0软件处理收治的56例住院患者所有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两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采取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两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采取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实验组和参照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
数据显示,实验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实验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21±0.32)d、用药频度(3.21±0.21)次,参照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3.54±0.87)d、用药频度(5.61±0.28)次,t=36.133 5/36.284 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临床研究中医院感染管理属于全新的管理方式,虽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还没有获得系统且完整的教学内容,各级医护人员还不能充分了解相关理论[5-6],也不具备实践操作水平。PDCA循环管理原理是采取不断坚持实践并且以预防为主的管理模式[7-8],在控制感染控制中改变传统终末质量控制方法,变为环节质量控制模式,改变以往经验管理方式,从原来结果控制变为过程控制[9-10],在之后标准制定中纳入实施的经验教训,确保制定规范的制度,确保管理制度有章可循,具有更强针对性。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可显著提升相关人员管理医师,有效控制用药不合理现象,对于改善感染管理水平十分有利[11-12]。
此次数据表明,实验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用药频度、医院感染发生率对比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李荣琴,李佳星,康中露[12]研究中,研究组开展PDCA循环管理和量化考核,对照组开展量化考核,研究组感染率3.22%,低于对照组的4.59%,且使用时间、用药频度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合以上内容,将PDCA循环与量化考核应用于医院感染管理中相比较常规管理的价值更显著,可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