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损害是老年糖尿病(DM)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而难以被发现,耽误诊断和治疗,延误病情,给病人和社会都造成一定的负担,临床一直在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本文旨在通过检测尿游离轻链κ、λ,分析κ/λ比值对老年DM病人肾损害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本院临床确诊的老年DM病人130例,其中男67例,女63例,其诊断均符合WHO 2016版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0~80岁。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CR)在30~150 mg/g,根据免疫比浊法测定尿游离轻链κ、λ并计算比值,把所得结果分为4组:κ/λ≥3 为A组(26例);2.65<κ/λ<3 为B组(49例);1.35≤κ/λ≤2.65 为C组(45例);κ/λ<1.35为 D组(10例); 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E组),男23例,女22例,尿蛋白定性阴性、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年龄60~80岁。所有入选对象在研究期间均排除感染、肿瘤、代谢综合征、免疫系统增殖性疾病、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肾脏疾病。
1.2 标本收集 所有观察对象均取空腹晨尿20 mL,留存统一容器待检。
1.3 方法 严格按操作规程用免疫比浊法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各组尿中游离的κ、λ轻链,用免疫比浊法在雅培C16000生化仪检测各组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用免疫比浊法在罗氏C501生化仪检测各组尿中的α1微球蛋白(α1-MG)、免疫球蛋白G(IgG),用速率法在罗氏C501生化仪测各组尿中的NAG酶(NAG)。尿κ轻链>7.1mg/L 、尿λ轻链>3.9 mg/L 为阳性。
2.1 各组尿轻链κ/λ比值比较 各组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B组κ/λ比值显著高于E组(P<0.05),A组升高更显著。D组κ/λ比值显著低于E组(P<0.01)。C组与E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各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A组、B组、D组尿中NAG、β2-MG、α1-MG、TRF、IgG的检测结果分别与E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和D组与E组的差异更显著。C组的以上结果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各组尿轻链κ/λ比值
注:与E 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尿微量蛋白检测结果
注:与E组比较,*P<0.05,**P<0.01
正常人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ubin,Ig)系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经二硫键联结而成的完整分子,其中轻链有κ和λ两型,κ/λ的正常范围为1.2~2.4[1],分子量为18 000~24 000的小分子蛋白质,人体淋巴系统每天可产生约500 mg游离轻链[2],均可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滤过,正常情况下在肾小管几乎完全被重吸收回血循环中,故正常人尿中仅有极少量轻链存在,有研究表明尿游离轻链升高在肾脏疾病中是特征性的肾小管源性蛋白尿,为肾小管重吸收小分子蛋白功能受损害的结果[3]。当Ig单克隆增殖时导致某一种轻链型升高,另一种轻链型维持正常或降低,多余的游离轻链在未与重链装配即从细胞内分泌排出,引起组织器官损伤,肾脏常为其首发和最常累及的器官[4-5]。杜建明等[6]在研究儿童肾脏病的尿游离轻链变化时发现,尿游离轻链检测能即时反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损害的程度,并可作为监测疗效的指标。
尿微量蛋白的检测用于诊断老年DM病人肾损害已广泛应用于临床,UACR的检测更是用于诊断老年DM病人早期肾损害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尿NAG酶活性、β2-MG、α1-MG、TRF、IgG的浓度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主要评价指标,说明尿游离κ、λ轻链存在或升高是老年DM病人发展至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管功能受损,重吸收功能下降或轻链糖基化后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结果,从而引起或加重了肾功能的损害,本文结果显示κ/λ比值升高或降低到一定程度,尿中的NAG酶活性、β2-MG、α1-MG、TRF、IgG的浓度就变得越高,说明对肾功能的损害越大,因此κ/λ比值的不平衡反映了M蛋白某单一成分的升高或降低,无论何种原因所致,都反映了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的受损程度,且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和肾功能受损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根据游离轻链的分子特性及排泌特点,可以认为老年DM病人尿游离轻链的变化是病程发展至糖尿病肾病时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结果。因此,尿游离轻链κ/λ比值可以作为老年DM肾损害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