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018-09-27 07:16谢意杰赵敬军马余鸿高清云沈亮亮罗婧莹张莉莉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9期
关键词:喷丁加巴后遗

谢意杰,赵敬军,姜 淼,袁 萍,马余鸿,高清云,沈亮亮,罗婧莹,张莉莉

(上海市同济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上海 200065)

带状疱疹众多并发症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最高,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发生后疼痛持续超过90天[1],其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多见,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特效药物及治疗手段,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药治疗等[2]。针灸围刺法是一种环绕病灶的针刺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显著的清热解毒、疏经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阻断病邪对病灶的侵袭,使病灶得到再生及修复,对于缓解疼痛有显著疗效,因此经常用来治疗局部疼痛性疾病。加巴喷丁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而临床研究[3]证实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针灸围刺联合加巴喷丁的方法进行医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各18例,女性各22例,年龄25~79岁,平均(65.8±10.8)岁;治疗组男性各21例,女性各19例,年龄38~80岁,平均(65.3±10.4)岁。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男女不限;②诊断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疱疹后神经痛10 cm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分。

排除标准:①诊断不明确的疼痛性疾病;②已知加巴喷丁及所含成分有过敏史者;③有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及严重的心、肝、肾等系统损害及免疫低下的患者;④妊娠、哺乳及计划近期生育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加巴喷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300 mg/粒,国药准字H20050271)治疗,第1天给予300 mg口服,第2~3天分别增至600、900 mg,第4~6天剂量增至1 200 mg/日,第7天为1 500 mg,第8~42天为1 800 mg/日,6周后治疗结束。

治疗组在对照组加巴喷丁给药方案基础上联合围刺治疗。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确认皮肤无破损,使用28号40 mm长毫针,在距离疼痛边缘0.5 cm处,采用针尖朝向疼痛区中心与皮肤呈15°角沿皮下围刺,根据疼痛范围确定针距大小(1~3 cm)及进针深度(8~13 mm)。采用快速的小幅度、小角度的提、插、捻、转泻法进行针刺,留针1 h,每3天治疗1次,共治疗6周。

1.4 观察指标

①疼痛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由患者本人在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对疼痛进行自我评定: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7~10分为剧痛,夜间常不能入睡。②睡眠质量: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的睡眠质量用持续睡眠时间(h)进行评估,患者在研究人员指导下由本人以填表的形式记录1天内的持续睡眠时间。③生活质量: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的生活质量用中国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价,由8个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组成,每个维度0~100分,总分800分,总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5]。患者在研究人员指导下自行评估所有量表。④不良反应:记录患者头晕、嗜睡、周围性水肿、共济失调、晕针、感染、皮下血肿等发生情况,有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时终止治疗,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5 疗效评价

治疗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根据疼痛缓解程度分为无效、有效、显效3个等级。无效:无缓解或轻度缓解,VAS值下降<50%;有效:中度缓解,VAS值下降≥50%~<75%;显效:明显缓解及完全缓解,VAS值下降≥7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对统计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频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组内比较在治疗3、6周后均明显低于前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VAS评分在治疗3、6周后,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6周持续睡眠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的持续睡眠时间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持续睡眠时间在治疗3、6周后组内比较均明显多于前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持续睡眠时间在治疗3、6周后,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周持续睡眠时间比较(h)

2.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SF-36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总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SF-36评分总分在治疗3、6周后组内比较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F-36评分总分在治疗3、6周后,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6周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中显效率为72.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显效率17.5%,总有效率77.5%。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出现眩晕2例,嗜睡3例,共济失调1例;对照组出现眩晕2例,嗜睡2例,共济失调1例。不良反应症状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均较轻,伴随医治时间的延长,在未行特殊处理情况下,逐渐减轻至消失。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程度非常剧烈,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危因素包括带状疱疹患者高龄、前驱症状重、急性期皮疹和疼痛重、免疫力低下、神经或精神异常等[6],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西医多认为与带状疱疹急性期潜伏病毒再激活、复制和移行过程中激发免疫,损伤外周和中枢神经元,导致神经组织炎症水肿、出血及瘢痕有关[7]。中医学者们发现湿热余邪未尽,蕴滞肌肤,气血运行受阻,脉络阻塞,不通则痛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中医病机的概括[8-9]。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目标。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物理治疗、疼痛微创介入治疗、心理治疗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方法。

加巴喷丁的结构类似于神经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线药物,国内外资料[10]已显示加巴喷丁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不良反应轻,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临床实际工作中,多数患者单用加巴喷丁不足以使疼痛显著或者完全缓解,常需合并其他药物如阿片类,从而增加了药物的副作用。

针灸围刺法是由古代的扬刺法发展而来,目前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针灸方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内、外、妇、儿、皮肤、耳鼻喉及骨伤科的很多病种都可以用该方法来治疗,而且具有明显的疗效。皮肤科疾病中的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痤疮、斑秃、银屑病等疾病都可以用该方法来治疗。针灸围刺是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众多方法中疗效最为确切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11-12],用针灸围刺治疗病灶可起到气血运行通畅、通表里、扶正祛邪、调和气血、提高神经营养功能、疏通局部经气、通畅经络的作用,进而取得通则不痛的临床疗效。针灸围刺还能增强经络间的联系,增加针感传导的深广度,使经气得以激发、气血得以宣散、粘连得以松解,进而改善血气运行、促进循环、清除病灶,调节整体的血气阴阳,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最终达到平衡阴阳、祛除病症的目的。当代学者[13]推测该方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减轻肌肉痉挛,提高痛阈,改善病灶的营养供应,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增强血管的舒缩功能,加快病灶对局部众多炎症介质的吸收,并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物质。该方法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内分泌功能,双向调控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使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保持稳定协调的状态。针灸围刺由于其镇痛效果确切、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且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由于治疗起效相对较慢,疗程相对较长,影响了部分患者的依从性。

本研究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针灸围刺联合加巴喷丁进行医治,发挥了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喷丁加巴后遗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加巴喷丁类药物引起的水肿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某院加巴喷丁超说明书用药情况调查及循证药学分析与管理
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Meta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快速测定人血浆中加巴喷丁浓度
口服加巴喷丁胶囊治疗慢性咳嗽3例疗效分析
印度 圣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