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蒋玲
內容摘要:旅游商品多元化、旅游商品流通渠道创新、旅游商品制造集聚现象是我国旅游商品流通发展的现状。在发展过程中,旅游产业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旅游产业特色的流通态势。本文从我国现阶段旅游商品流通现状着手,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进一步分析旅游商品流通便利性增强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和影响,希望为旅游产业的不断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旅游商品流通 经济增长 流通便利性
旅游商品流通发展现状
(一)旅游商品供给多元化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渐成熟,旅游商品需求也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特别是在现下以“旅游消费为主”的市场导向下,旅游商品供给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具体表现在新型旅游商品的不断涌现。随着与旅游产业相对应的休闲度假产业、会展旅游产业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等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其不仅壮大了旅游商品流通的发展规模,同时也推动了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变化,使得旅游商品流通形成网状化的规模效应,成为旅游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旅游商品供给的多元化使得旅游商品流通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就文化类旅游纪念品而言,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两者结合产生的文化旅游纪念品不仅拓展了我国文化的传播渠道,还会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环保角度看,创新旅游纪念册、景区微缩模型等文化类旅游纪念品还符合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减少餐饮类旅游消费品的包装污染等,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系列旅游纪念品,包括创意笔记本、书签、紫禁城钥匙扣等产品备受游客欢迎,产品类型多元化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其附带的历史文化内涵还推动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故宫文化的象征,也开创了我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新渠道。
(二)旅游商品流通新渠道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但开拓了我国旅游服务的销售渠道,也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商品的流通渠道创新。传统的旅游商品依托景区销售,要经过“生产商—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游客”的环节,然而互联网打破了旅游商品流通渠道的固有模式,旅游景区可以直接将旅游商品销售给游客,景区的旅游商品零售商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寻找生产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旅游商品成本。与此同时,旅游商品生产商通过网络营销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促销成本。尽管建立旅游商品的网络服务终端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与其他销售和宣传渠道相比,其成本已经大大降低。首先是宣传材料等费用的降低,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旅游商品的产品特性,同时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产品更新换代后的信息。其次,与传统的广告宣传相比,网络广告的性价比超越了传统广告,加之网络用户不断增多,使用网络进行商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能够降低广告宣传成本,其销售绩效也会比实体销售更为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故宫等景区或旅游服务公司还尝试了委托专业设计公司进行旅游商品设计,再高级定制,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旅游商品流通新渠道如图1所示。
在线下销售方面,传统的零售、作坊式的店铺及商品开发为主的经营企业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新型前店后场的旅游商品供应商,大型旅游购物中心也成为诸多旅游消费者购物的首选。纵观当下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区域,周边不乏各有特色的旅游购物中心。以北京为例,其排名前十的大型旅游购物中心有主打娱乐休闲的中粮广场购物中心,有坐落于王府井步行街,供当地白领以及国内外游客购物的东方新天地,还有位于西直门核心地区的地标性建筑西环广场等,诸如此类的大型购物中心还有很多,但不容忽视的是此类购物中心的建立在丰富游客购物选择的同时,也增强了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旅游商品流通集聚现象
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现象引起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包括专业化市场不断吸引生产加工聚集、资本聚集不断吸引产业聚集、同一产业不断聚集到特定区域或区位,在此现象下产业集聚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商品流通的聚集现象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旅游商品供给专业化分工吸引相关加工企业聚集、产业资本不断吸引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企业聚集等,而在经济发展较为薄弱的区域则出现边缘化发展趋势。
在空间结构的演变上,旅游商品流通集聚呈现出以产业链为线,以服务游客为中心,向旅游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不断集聚,形成了旅游商品制造和旅游商品销售企业集群现象。此类现象以强大的产业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成为检验特定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围绕旅游区域形成企业集群,这样一个综合而又复杂的产业聚集体,不仅改变了当地旅游产业的空间组织,还进一步加强了旅游业的关联性,提高了旅游产业的流通便利性。
旅游商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商品流通体制不健全
制度和体制的健全是产业顺利运转的产权规范,是其在行业内部管理和调节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行为关系的规范和准则。而就目前我国旅游商品流通而言,虽然在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体制,但在个别旅游产业或地区,旅游商品流通体制不健全依然是制约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如目前我国的森林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群体,虽历经二十年发展,但其供求机制、动力机制都未能形成,没有完善整体的产业合力和拉动效应。
由于我国目前的森林旅游产业链不完善,主导服务供给的企业和主导配套产品的企业之间利益分配机制未完善,景区或景点消耗品运输、旅游商品设计等环节上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屡见不鲜,难以实现规范统一的规模管理和经济流通效应的最大化,缺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良好的流通运行体制。因此,旅游产业要想一直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要依赖于完善、规范的运行体制,这就要求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出有利于发挥旅游企业发展潜力、具有活力的旅游经济流通体制。
(二)旅游商品流通管理理念滞后
一是政府缺乏对于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认识。虽然现阶段各级政府也制定了当地旅游发展的规范,但其更多的关注在于旅游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外围层面,在如何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规划良好的流通渠道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
二是旅游主體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发展的经营理念。具体表现为现阶段旅游景点对于门票经济的依赖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而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收费,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产业将目光还停留在传统的市场观念上,其流通管理理念还相对落后。与此同时,我国出国旅游人数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下,相比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商品价格偏高、设计缺少文化元素、包装过度等成为主要标签。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国内旅游商品借势涨价的现象实属常态,但在旅游淡季为了促进商品消费其价格甚至降幅在三成以上,价格“跳水”现象十分严重。比如在云南,其制定的“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八天跟团游”,在节日期间的费用高达5000元,而在节后则降为2000多元。与此同时,虽然云南旅游商品琳琅满目,但其旅游特色商品多而不精,有些旅游团甚至为了提高业绩由最初的强制购买转变为诱导购物,归根结底在于旅游商品无法吸引顾客眼球,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长此以往,旅游商品发展的弊端将愈加突出。根据数据显示,云南购物占其旅游收入的比重仅在25%左右,而在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外地区,其旅游商品收入则占整个旅游收入的70%左右。由此可见,旅游商品价格的制定以及创新能力是促进其旅游收入的关键因素。
(三)旅游商品流通渠道混乱
旅游产业在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其市场管理不当致使旅游商品流通渠道过于混乱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旅游团队带领游客购物这一环节,由于旅游市场没有严格管理和筛选商品销售标准,以及没有制定专项销售地点,导致其商品流通存在销售不当的现象。正如2015年在珠海发生的一起蚕丝被、玉石大骗局,游客在“香港—澳门—珠海”这一旅游路线途中被旅游公司带领到珠海永恺百货展示中心,讲解员在讲解蚕丝被的辨别方法后借此告知厂家库存压力大、资金周转困难,特此低价销售,其实际上就是通过营销手段来欺骗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失。
互联网在旅游商品流通产业的运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其网络弊端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在网络上有许多旅游产品通过“低价”来吸引消费者,这对于一些缺乏防范意识、贪图便宜的游客来说,要对旅游商品的价格建立合理的心理预估,以防贪小失大。同时,在一些未对旅游产品价格进行明确标注的旅游网站,游客在预定旅游产品时,要对其订单明细进行仔细检查,避免游客到接待地出现“坐地起价”的现象。
旅游商品流通性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正在进一步扩展,各发展要素之间交织成了一个紧密的流通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衍生出三大动力效应:产业发展动力、直接消费动力、城镇化动力。在此过程中,其动力来源于“搬运市场”的客观能力,如餐饮、购物、住宿、游乐等多样化的综合性消费行为,带动了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显著。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我国居民国内旅游的消费和支出达到了近19300亿元,占整个国内居民消费总额的11.7%,占国民经济总比重的4.77%。而后旅游总体消费持续以20.1%的速度快速增长,已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持型产业,其经济增长影响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就业的促进、对地区经济产业的带动、释放旅游行业的生态效应等。
(一)促进就业增长
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就业层次多,涉及面十分广阔,对社会就业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全球范围来看,旅游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总人数的8%,并逐年增长。而我国的旅游就业人数从2001年起,从698万人到如今3500多万人,其中涉及的旅游商品流通领域的新增就业人口超过千万,旅游商品流通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相关运输、分销工作岗位增加。特别是在十一、五一假期期间,旅游人数增多间接带动就业人数300万人,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增长约8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已经达到旅游发达国家的人口基准,预计在今后会突破一亿人。
此外,在促进就业人口增长的同时,旅游商品流通环节还解决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妇女以及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的首次就业问题,在特别人群的就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族地区和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和建议,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旅游业发展方针,特别是在新疆、贵州、内蒙古、宁夏等地,都将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企业来发展,其旅游商品流通领域也在不断壮大,其对应的就业岗位不仅解决了当地人口就业难的问题,还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建设。
(二)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强,其产业链不断扩展,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业的发展范围。其涉及并渗透到诸多相关产业和行业,如农业、教育、环境、科技、生态等。以云南省宾川县为例,宾川县一直以旅游业来促进和拉动第三产业。该县一直坚持完善规划和编制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改造景点,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型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打造创意旅游商品,其经济增长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该县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以及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开始不断的壮大。具体表现在农村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如“农家店”的新增、农贸市场的改造,以及家电、汽车等下乡活动的举办带动了居民消费。
同属此类的案例还有广州市,广州市为了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刺激经济发展,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养,其发展不仅突飞猛进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有效增长。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其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增长点也有所上升,不仅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还推动了其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根据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广州市通过旅游业的经济推动,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综合实力在我国十大城市中稳居第三。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链的扩展对于第三产业的拉动力量十分显著。
(三)释放旅游行业生态效应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章,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以来,各项建设工作都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也由此预知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以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为主。这对旅游业来说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在此机遇下的旅游产业也释放出其最大化的生态效应。
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多依靠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或文化资源为主。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旅游业的能耗主要为交通、住宿、购物等其他旅游活动方面,其能耗远远小于工业、建筑业等高能耗产业。因此生态环境依然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也是旅游景区的名片,如果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将会使旅游者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和享受。并且随着游客对于目的景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升,旅游行业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旅游地区的环境也愈加重视。如一些城市也由工业、林业为主导型产业转型为旅游产业,如宜春、焦作等地在产业转型后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凡.商品流通渠道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有效拓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2.郝苹.基于电子商务的商品流通渠道发展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3.方荣辉.黄河三角洲旅游商品与旅游物流融合发展探讨[J].价格月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