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丽
内容摘要:随着行业分工程度的持续加深,流通领域业发生了重要改革,专业化、集中化成为流通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商贸流通业在服务业渗透程度的加深和地理位置的日益集中,导致商贸流通聚集区越来越多。基于此,本文从微观角度对商贸流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分析采购商和商贸流通企业的内在机理,对采购商搜寻与集聚区的形成进行阐述,基于供应企业角度对集聚区形成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贸流通集聚区 机理 选址
商贸流通业在趋于专业化、集中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流通业在流通各环节中体现的分工程度越来越高,地理位置的集中化也是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尤其是在商贸流通业不断与各服务行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最为明显,借助二者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商贸流通集聚区形成,由各个商业单元逐步聚合而成。对商业选址理论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是霍特林模型,因此本文从微观视角,基于商业选址理论、采购商搜寻和集聚区的形成、供应商企业非市场性互动和集聚区的形成、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与集聚区的形成等方面系统分析商贸流通集聚区形成机理。
理论分析
(一)商業选址理论
霍特林模型是比较典型的商业选址理论,其特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霍特林选址模型将商业主体作为一个自由主体,能够开创性地选择商业区地理位置;其次,该模型从需求端对商业选址及集聚机理进行分析,并表明了产品品类、属性等空间特征能够影响顾客消费行为的变化。
如图1所示,其模型是依据霍特林选址理论所建立的线性模型。霍特林模型理论指出,对于同种类型竞争者而言,效益随着与竞争者距离的缩小而增加。在该理论下,当商店B缩小与商店A的位置距离时,即移动到商店A的右侧时,能够占据新位置右侧的全部市场,因而,在商店B经济效益的刺激下,商店A将商业位置选择在商店B的右侧,商店A 和B会不断进行商业位置变换。而当商店A和B的商业位置位于街道中间地段,其位置变动性降到最低,商店A和B平分市场,商业集聚形成。
(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集聚
对于采购商的集聚,由于采购行为与消费行为的本质一样,本文以消费行为影响企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对采购行为与企业集聚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对于商业选址理论而言,比较常见的理论包括霍特林模型、Salop圆周模型,而本文则是以霍特林选址模型作为模型,其要旨在于:在同种行业中,在产品品类、质量等属性相同的基础上,空间距离和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为采购商的采购行为与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分布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
对于供应商的集聚,作为集聚区的主要主体,供应商自身变化是影响集聚行为的主要原因,因而集聚行为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采购商的采购行为导致企业决策的变动;二是供应商存在互动。霍特林模型理论认为由于产品的价格竞争,同种类型企业会拉大距离,制约集聚的形成。
采购商搜寻与集聚区的形成
采购商搜寻模型基于霍特林理论,供应商搜寻模型基于Salop圆周模型。采购商搜寻模型突破传统模型理论的局限,首先,该模型以采购商搜寻行为为核心;其次,在假设的集聚区内,设有与集聚区内供应商独立的供应商,因而在采购商产品搜寻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对距离成本、采购心理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最终结果证明独立供应商迁移到集聚区内是由采购商的产品搜寻行为导致的,对于集聚区的形成机理,可基于采购商的视角加以分析。
采购商搜寻模型具体如下:一是假设采购商服从均匀分布,供应商在圆环空间C上均匀分布,此外,两者彼此独立;二是用x表示采购商,r表示供应商,从而可知,采购商的搜寻模型是以地面面积为C、高为1的圆柱体,并且均匀分布。且因为采购商和供应商彼此独立,采购商模型为(x,r);三是ri和yi表示供应商,ri为企业主体i在圆环所处的位置,yi为企业主体i在线性空间中的位置;四是采购商的产品搜寻行为成本均是由固定成本t0和距离成本t|x-y|两部分构成的。
式中,p表示产品价格,s表示由于产品采购失败引发的采购商在ri处的边际损失。同时,该模型假设采购商不确定供应商处是否具有自己所搜寻产品的类型,但与供应商的空间距离已确定,也就是供应商和采购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采购商必定承担空间距离费用,即交通成本。
假设集聚区yL内包含M-1个供应商,yI表示独立于聚集区以外的供应商,令θ=|yL-yI|,该种情况对于采购商来说,可选择两种不同产品搜寻方式:一是集聚区为第一选择,后独立供应商;二是独立供应商为第一选择,后集聚区。
若用方式1搜寻产品,采购商选取聚集区内的供应商采购产品,此时由于偏好、位置等因素影响,采购商将会面临部分搜寻成本(用字母e表示)。采购商搜寻产品之后,会继续寻找其它供应商,其预期效用函数为:
其中,D是采购商最满意的产品与理想产品间的距离。
根据预期效用函数可得采购商在聚集区的保留差距,用DL表示,且预期效用函数和搜寻成为e相等,由此可得:
其均衡解为,即保留差距。
根据DL可知,保留差距DL和搜寻成本成正比,和边际效用损失s成反比。并且,由于供应商的分布空间是圆环空间,即采购商可选择的采购区域是半径为2DL的区域,其集聚区内各供应商被光顾的概率为1/2DL。
假设和聚集区相互独立的供应商供应的产品和理想产品的距离是DI,若用方式2,采购商搜寻产品时,在聚集区内采购的期望效用低于和聚集区的空间距离成本。因而在选用方式2时,采购商选择继续进入集聚区的预期效用函数是:
其中,1-1/2DL代表采购商采购保留差距内产品失败的概率。
进一步优化,得出独立于集聚区供应商的保留差距DI:
推导可知,在采购商采用方式1时,其采购到理想产品的可能性最高,主要是因为集聚区内拥有多种类型供应商。此外,采购商自身位置直接决定到达集聚区及独立于集聚区的供应商的空间距离成本。
推导可知,首先假设共有M个供应商,且M数值足够大,其中M-1个供应商位于集聚区yL内,一个位于集聚区外,从而计算出距离函数θ(M),当集聚区内的供应商与独立供应商之间的距离不大于θ(M)时,采购商多数采用方式1,即先选择集聚区后选择独立存在供应商,并且因M>1/2DL,采购商能够在集聚区内采购到保留差距以内的合适产品,而独立存在的供应商无任何销售量。此外,独立存在的供应商也会因为进入集聚区内而占有1/M的市场。
对搜寻模型的分析可知,通过合理的假设条件,采购商在采购产品时更愿意选择集聚区,原因在于:一是采购成本和采购理念的影响,二是集聚区内拥有种类较多的产品,采购商更容易采购到保留差距范围内的合适产品,甚至理想产品,集聚区更容易满足采购商的产品需求。
供应商企业非市场性互动与集聚区的形成
本文借助空间经济学模型展开分析。一般地,供应商企业既共享信息,也存在竞争,因此供应商成本包括互动成本、空间土地使用成本。提出假设:在某个线性空间内,供应商企业的数量为M,这些供应商企业性质相同,存在连续性;土地的密度为1,土地的机会成本为R;各个供应商主要以产品单位价格的方式进行竞争销售,并以Q代表供应商的销售总额;T(x)表示供应商互动成本,R0(x)表示供应商土地租金成本。
M(y)为y区位中单位单个区域包含的供应商数目,是内生因素。
上述过程的参与者不仅有供应商企业,还有其竞争对手建筑企业。假设s(x)为建筑开发商在区位x中开发的单位土地面积,利润函数为:
用[s(x)]2代表在一定土地上建筑企业开发所需花费的成本,通过二次函数可看出楼层越高或者面积越大,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开发成本成反比。用R(x)来代表区位x的办公用房租金。要使建筑开发商得到最大利润,需满足条件:
最终求解方程得到:m*(x)=λcos(t1/2|x|),λ是正的常数。
对所得方程进行模型分析可得,m*(x)服从对称分布,如图2所示,并且在x=0时达到最大值 。
由此可知,供应商企业之间存在的土地使用竞争和信息分享促进集聚。对应的,如果彼此间距离近,交流的成本就低,交流的收益会变高,集聚力更强,更具吸引力。在一定范围内,因供应商企业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集聚的形成并不因采购搜寻影响的缺少而受到限制,且企业通过集聚能够加深彼此的联系。对于供应商企业来说,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供应商企业形成非市场性的空间集聚。而属于商务交流的集聚区域,其非市场性交流活动不但有助于解释其集聚的原因,还有助于解释属于横向分工类别的商贸流通企业。
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与集聚区的形成
本文借助空间经济模型,对企业上下游联动与集聚区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从原来的模型可得出假设:最终产品部门通过土地和中间投入品生产出同质产品。对于商贸流通企业,考虑到物流业与企业存在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因而对商品生产方式进行特殊假设,即商品是企业通过物流配送、中间投入品及土地等因素生产的,假设如下:X∈(-∞,+∞),且该空间呈线性,同质产品的生产以企业连续体Me作为供应主体,土地和中间投入品Ms作为条件;一个服务性企业占用固定土地数量Ss的边际成本为c,且仅供应一种中间投入品;最终商品的产出函数为:X∫Ms0v(qi)di,还有使用量的土地数量Se。其中,qi表示中间投入品i的数量,v(qi)表示最终商品产量受中间投入品的影响程度;α表示土地的机会成本,假设α=0,借助单位的换算使得Ss=Se=1,由此可得,若Me或Ms数值较大,土地占用面积和供应商、服务商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yi∈X,则位于x∈X的供应商企业的成本函数:∫Ms0(pi+t|x-yi|)qidi+R(x),其中,i表示中间投入品,pi表示投入品i的价格,R(x)表示企业在选址x处支付的租金。
p(y)表示y处服务商供应的中间投入品价格,q(x,y)表示y处服务商向x处供应商供应的中间投入品数量,t表示中间投入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ms(y)代表y处服务商企业个数。
综上,供应商和服务商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的,从而使得供应商和服务商两种不同行业之间具有较强集聚力。一般来说,相同类型企业存在较强竞争,不同类型企业则相互吸引。借助对模型函数的深度推导可知,竞争函数能够很好地研究上下游企业因竞争土地空间而引起的空间分布情况。但由于深度推导的繁琐性、复杂性,本文忽略中间推导环节,直接得出相关结论。
结论
本文基于集聚理论,借助空间经济学模型对采购商搜寻与集聚区的形成、供应商企业非市场性互动与集聚区的形成、供应商企业上下游联动与集聚区的形成进行研究,得到结论:大小型商贸流通集聚区之间的共同点为二者均属于流通业集聚范畴,并且需求是产生集聚机理的重要因素;差异点为涵盖范围不同,小型集聚区主题为终端流通业,以市场为中心,而大型集聚区覆盖领域比较广泛,包含终端流通業及配套服务企业等,如金融、物流等,同时,大型集聚区的物流体系具有规模大、功能强、设备齐全的特点,也是推动上下游联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微观激励有助于形成集聚,最终促使大型商贸流通集聚区产生。
参考文献:
1.吉利.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与效率评价[J].商业时代,2014(32)
2.司增绰.我国商贸流通业产业链识别与优化研究[J].江海学刊,2014(5)
3.汤向俊,任保平.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经济经纬,2014,31(3)
4.陈曦,吕斌.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4)
5.徐乔梅,梁芷铭.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3(13)
6.王非,冯耕中.我国物流集聚区内涵与形成机理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