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萍
摘要:受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信息载体的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面临着多元化的选择。快餐化、碎片化、功利化、娱乐化的趋势使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阅读行为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阐释了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因素。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大学生 阅读行为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010-04
一、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研究背景
(一)数字终端的冲击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终端异军突起,传统单一的纸质文本阅读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电子阅读、网络超文本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成为自媒体时代人们阅读的主要渠道,阅读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阅读的内容以数字化的、虚拟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数字化平台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数字设备的支持下占据了人们大量的阅读时间,数字阅读成为当代社会的阅读常态。
与此同时,自媒体时代下数字阅读的快餐式、碎片化、娱乐化也给大学生阅读量的提升、人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二)严峻的阅读形势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200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倡导实施“全民阅读”活动;2017年7月,吉林省全民阅读2017—2020年工作规划出台,全面落实和积极助推“健康生活 悦动吉林”活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吉林”;2018年吉林省全民阅读进高校活动启动;2018年4月23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这一再说明了全民阅读和大学生阅读正面临着严峻形势,教育工作者应严肃阅读认知,努力提高大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
二、现阶段大学生阅读行为的主要特点
现阶段的大学生代表着最先进的文化动向,代表着未来社会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的前沿,他们是社会中在阅读上行为认知中最活跃、最自由的群体。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在当前数字化阶段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阅读方式多元化,数字化明显
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已逐渐向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转变,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都已成为青年大学生阅读的新渠道、新方式。根据人民网报道,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图书阅读率为59.1%,报纸阅读率为37.6%,期刊阅读率为25.3%。[1]数字化阅读接触人群中18—29周岁的人群占比高达34.6%,青年大学生是数字化阅读的主要人群。
数字化媒体以其海量的共享信息、多元的交流环境、开放自由的互动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知识渴求及精神需要,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平臺。
(二)阅读量略增,深阅读渐弱化
相比其他阅读群体,大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快的接受能力。新兴阅读媒介的出现和阅读方式的多元性使大学生阅读内容、阅读范围得到极大的拓展,使阅读速度、信息量获得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数字化阅读的发展的确带来了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攀升,使整体阅读人群和阅读量持续增加,但这种快餐化的阅读方式不能否定传统纸媒阅读式微和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大学生也不能试图用数字化阅读来揭掉“不读书”“少读书”的标签。
浅阅读下,大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装置,对待扑面而来的信息往往缺乏较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无法对知识内容进行慢速的、沉浸式的吸收和消化,更无法调动多重感官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复杂的人文情感和文学力量。
(三)阅读内容多样性,娱乐化显著
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家、作品的认可程度和热情不减,古典文学经典的范围相对稳定。但学生阅读消费的榜单上,网游、科幻、武侠、言情、通俗历史读物更是受到追捧;尤其是一些电影、电视剧、戏剧等艺术形式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此类作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购买率。相比之下,学术性读物在当代大学生阅读中严重缺失。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这样评价:中国很多大学生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四)阅读需求不当,功利化突出
在阅读各要素中,阅读需求是大学生进行阅读的首要目的和动机,外化为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虽不直接参与阅读过程,却直接促进大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效果的提升,并促使阅读达到预定或期望的目标。
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是理性的、务实的、机械的。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对阅读内涵、阅读意义和阅读价值没有深刻的理解,对自身的阅读要求认识不到位,把阅读当成娱乐消遣的方式,没有阅读研究或阅读审美等更深的认知和追求。另一方面,应试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的阅读出于教师的硬性要求,或出于应付各种考试的无奈之举,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偏向性极其明显。
三、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因素
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基本上是稳定的,但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阶段大学生在阅读行为上体现的主要特点,主要是受客观的社会教育阅读环境和大学生主观的阅读心理、文化修养的制约。
(一)客观教育环境的影响
当今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文化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环境的物质化倾向和重理轻文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们更易于选择实用性强、好就业的热门学科和专业,基础人文学科长期被视为无用。从小学阶段就养成的注重考试成绩的心态,更限制了学生们进行相关的素养教育。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造成人文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直致力于解决的时代课题。
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整体阅读氛围及校园阅读环境与之配合。更新阅读教育理念,优化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大学生将阅读视为一种崇高的学习状态和生活追求。
(二)阅读主体的制约
1.大学生阅读心理的制约
阅读心理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既包括阅读过程中阅读对象进行的具体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包括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目的、阅读情绪等非认知心理因素组成的调控过程。[2]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是阅读的直接推动力。
(1)功利、应试的心理。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以求各种考试、测评通过为目的的阅读越来越多,少部分因个人信仰和情趣而读书。首先,是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为例,阅读中外名著、古今经典作品是相对其他专业比较多的。例如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学生应试的一种表现。其次,考取各类证书或各类等级考试的要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各种证书的考试参考书在大学生阅读和购买中占据一定比例;而研究生、公务员、特岗教师等各种提升考试又在无形中规划着大学生们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向。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迫于生活的压力,部分学生被迫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渴望通过阅读提升在同行中的竞争力,达到彰显自我价值的目的。因此,大多数同学会选择符合自身专业、考试类或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因此,阅读的功利化和应试化突显。
功利性阅读的确有立竿见影和短时的成效,但只有建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己的阅读品位,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厚积薄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2)跟流行的心理。流行是一种同一定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现象。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经典著作被翻拍成电影或是电视剧。大学生中出现了跟踪流行趋势,甚至是先看电视后看著作的逆向阅读行为。这种阅读倾向迅速扩展并蔓延,使得阅读的时效变短,也使阅读追求变质。大学生应培养对阅读的真诚热爱,因阅读而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矛盾的心理。阅读行为是阅读主体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大学生对阅读的矛盾选择是其内在心理活动在具体行为上的映射。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接受情况反映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矛盾而复杂的心态:渴望通过阅读经典提升自我,但面对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竞争,又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喜爱的经典作品。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勇于守护自己的阅读兴趣、端正阅读心态,让高尚的阅读情感成为阅读活动的直接动力和心理保障,在阅读心理构建中不断提升阅读层次。
2.大学生文化修养的制约
在阅读过程中大学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历史信息、语言知识等文化修养决定了其对阅读内容的判断和推理,是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当前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堪忧,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对人文知识的储备,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自媒体这个便捷的阅读平台更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且不利于人文素养提高的低门槛,庸俗化、鸡汤化的低水平、低段位阅读大行其道。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2017年我国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行为多为“网上聊天/交友”“阅读新闻”“看视频”和“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而“阅读网络书籍、报刊”行为则排在最后。
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反映着这一群体的阅读倾向和阅读动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大学生由阅读而体现出的价值观念和整体文化积淀程度。大学阶段的阅读要有广度、深度、难度和温度等多维度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效率,达到学習目的。[3]
读书是大学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增强对阅读价值的科学认知,进一步明确阅读目的,提升个人修养,增加知识储备,增强社会生存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人民网[OL].http://media.people.com.cn/ n1/ 2018/0424/c14677-29944888.html.
[2]黄葵.论阅读心理过程及各种心理因素[J].图书与情报,1998(1):47-49.
[3]叶帮义.大学生阅读的四个“度”[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0-75.
[4]袁睿,王鹤群,杨艳君.大学生阅读心理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2):104-107.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