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奶牛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它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含量高达64%~78%);因此,提高淀粉利用率是关键。压片玉米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90年代在美国普遍推广;压片玉米消化道淀粉利用率达99%,而粉碎玉米淀粉利用率相对偏低。由于食用压片玉米能提高牛只的产奶量,因此压片玉米在奶牛牧场使用较普遍,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一般牧场认为片大、颜色红黄发亮的压片是高质量压片。
当前国内玉米颗粒的育种方向偏向于提高产量,用于压片的玉米颗粒大体分粉质玉米和胶质玉米两种,通过生产实践得出如下结论:粉质玉米压片后感官不如胶质玉米压片好,粉质整体颜色发黄白、发暗,胶质玉米压片颜色金黄,个别的甚至红黄、发亮;牧场更侧重于使用胶质玉米压片。
从牛只的适口性观察,胶质玉米压片的适口性相对较好,因为胶质玉米有韧性、有嚼头;胶质玉米压片生产使用时不易破碎,而粉质玉米压片容易破碎。从经济效益角度,胶质玉米产量相对比粉质玉米产量高,老百姓更愿意种植。从地域看,河北、河南和山东种植胶质玉米较多;东北粉质玉米种植多;其他如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种植的,基本属于半胶质半粉质玉米。
误区二:压片越薄越好。
从牛只的适口性来分析,压片太薄或者太厚,牛只的适口性都不好,现在行业里压片的厚度控制在2毫米上下;压片的厚度关系到衡量压片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容重,太薄则容重就低。
误区三:压片形状舒展、平整的为最佳质量压片。
压片是否舒展、平整首先与玉米颗粒有关,胶质玉米的压片舒展和平整度整体比粉质玉米的要好;压片是否舒展、平整与压片机轧辊的粗细和材质有关,轧辊越粗压片越舒展平整;反之,越细压片越弯曲,形状越不好看。
误区四:压片的糊化度越高越好。
压片的糊化度是指玉米淀粉的糊化度,行业中压片的理想糊化度为65%~75%之间。淀粉糊化度是指淀粉在加工过程中所达到的熟化程度,即糊化淀粉量占总淀粉量的比例。饲料淀粉的糊化基本上是通过水分、热、机械能、压力、酸碱度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糊化对消化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淀粉吸收水分的能力,使得酶能够降解淀粉,从而提高淀粉的消化率。温度是促使淀粉糊化的必须条件,淀粉糊化这种由有序态到无序态的熵增过程,必须通过一定的温度活化以利于这个过程的转化;升高温度将不同程度地提高玉米中淀粉的糊化度,尤其是温度大于90℃时,糊化度急剧升高。
误区五:使用干压片和高湿压片的效果相同。
干压片是在高湿压片的基础上烘干得到的,整个烘干的过程易造成压片的破碎,压片玉米到牧场搅拌站投料搅拌过程中又会造成一部分破碎;同样,在饲喂车投料过程中又产生一次搅拌投料,又造成一次压片破碎。而高湿压片由于韧性好,在搅拌的过程中破碎率明显降低;使用高湿压片的牧场一般都是在厂区内自建压片厂,牧场使用多少,压片生产多少,保障了压片的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