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霞 高岗 宋泽章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要求。针对《全球油气分布》课程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训练不够,迫切需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实践。在教学目标方面突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设计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凸显课程的广度、典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重点突出盆地油气勘探的实践,并以大量的油气藏的实例体现课程的系统性、条理性、概括性和具体性。教学方法上开展了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构造了合理的“全球油气分布”质量考核标准等。课程的改革,从单向传输的课堂转变为多向交流开放的课堂,进一步增加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了资源勘查工程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全球油气分布;课程改革;实践能力;工程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144-02
《全球油气分布》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油气地质方向)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具有特殊性,教学内容广泛、综合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主要讲述世界上重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油气资源的分布特征、油气聚集规律及实例分析讲解。近几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我国专业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突出了工程实践能力的地位[1,2]。着力培养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是现代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3,4]。但现行的《全球油气分布》在学生的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面的培养,解決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训练不够,迫切需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培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当代油气勘探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油气资源正成为关系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迫切需要加大开发海外勘探开发[5,6]。这就迫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掌握全球的油气资源格局和分布规律,掌握分析油气分布规律的基本能力[7]。同时,为满足工程认证教育的需要,《全球油气分布》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改革,在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目标修改为:(1)掌握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油气资源勘探进展;(2)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研究的基本能力;(3)能够进行与油气资源勘查工程相关的油气分布的实践设计。
二、课程教学内容
近年来,由于全球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及勘探与资源分布方面的资料快速更新,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的广度:对整个世界的油气资源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由于全球含油气大区及盆地类型多,需要学生对典型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由此,在教学内容上,课程安排了七大部分,包括世界油气资源分布概况、全球区域构造与含油气盆地的类型与分布、亚太油气分布特征、欧亚油气分布特征、非洲油气分布特征、美洲油气分布特征及全球油气分布的总体特征与规律等。上述内容安排既充分考虑了全球油气构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资源分布的整体性,又充分考虑了不同大区大地构造特征、含油气盆地类型与油气资源分布的差异性[7]。(2)教学内容的典型性:据统计全球盆地超过800多个,含油气盆地超过200个,在课程改革中,盆地的选择重点突出了规模大、盆地类型典型、地区代表性、资料丰富、勘探程度高的特点,因此,最后选择了渤海湾盆地、波斯湾盆地、松辽盆地、西西伯利亚盆地、滨里海盆地、墨西哥湾岸盆地、锡尔特盆地、马拉开波盆地等。(3)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为了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学习含油气盆地时,重点突出盆地油气勘探的实践,以大量的油气藏的实例进行勘探发现史、分布特征、分布规律的讲解,既有良好的系统性、条理性,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具体性。
三、课程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有必要转变教学实施方法,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因此,首先积极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补充大量工程实例,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动手,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针对全球油气分布这门课程,由于其中涉及大量国内外的油气地质与各类资源量资料,资料收集和整理归纳、总结都是培养学生实际地质能力的关键。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针对一个国外勘探热点盆地,在系统收集相关的新闻、网页、期刊和专著的等资料的基础上,整理有关的油气地质、产量、储量资料,形成对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油气分布规律、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潜力、勘探问题及对策等方面的文字报告,并在课堂进行汇报交流,与教师和其他学生开展问题讨论。其次,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建立教学网站,教学资源上网,让学生提前预习,并预设讨论的题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授课质量,建立网上辅导答疑系统,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并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构造以考查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的“全球油气分布”质量考核体系。改革后的设置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考核成绩×20%+实践设计成绩×30%+期末课程考试成绩×50%。平时考核主要以课堂表现和作业为主。其中,课堂表现除了听课表现外,还包括在各次的交流中的发言、提问和解答,成绩由同学互评和老师点评组成。设计成绩为以问题为导向的重点盆地的分析报告和汇报。在盆地分析中,指导学生利用相关地质软件,绘制各种地质图件,对于涉及资源量数据、大量油气藏的数据和资料,要求学生依据图件分析不同油气资源量的分布特征与分布规律。在设计报告的交流过程中,为了活跃学生们汇报的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安排学生作为评委给汇报的学生相互打分,开展互评。
四、结束语
开展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输的课堂转变为师生、生生多向交流开放的课堂,使得知识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传递、交流与互动。基于问题导向的重点盆地的分析设计汇报由学生担任评委,可以从多角度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交总评成绩后,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的标准,获得全球油气分布课程的达成度评价报告,达成了工程认证对资源勘查专业学生学习“全球油气分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吉臻.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思维转向:工程化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0-83.
[2]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4.
[3]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N].人民日报,2013-12-17.
[4]刘川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216(12):118-124.
[5]康玉柱.世界油气资源潜力及中国海外油气发展战略思考[J].天然气工业,2013,33(3):1-4.
[6]穆龙新,潘校华,田作基,等.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源战略[J].石油学报,2013,34(5):1023-1030.
[7]高岗,陈冬霞,孙明亮.本科生《全球油气分布》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5):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