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9-25 09:42刘颖全宏志方小丹王柏胜李昆邓智元胡延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2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

刘颖 全宏志 方小丹 王柏胜 李昆 邓智元 胡延佳

摘要:由于医学本科生口腔颌面外科教学表现出部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增加“角色扮演”这一新型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及创新热情、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外科学;角色扮演;医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181-02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及颈部相关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以外科治疗为主的学科。它具有实踐性强、综合性和学科交叉广泛的特点[1]。现有教育模式下,本科口腔医学生教育强调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基本理论的积累,目的在于为将来的口腔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口腔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培养,不利于毕业后的长远发展。在此,我们将角色扮演与口腔颌面外科教学相结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是美国精神病学家Moreno于1966年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即让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2]。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行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为医学生过渡到医生的角色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学生对医生角色和患者角色的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环境下,掌握临床辩证思维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及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增加对疾病症状、体征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病人切身感受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将医学生培养目标与口腔颌面外科学的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必将更加高质高效的完成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服务于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教学法结合前期PBL教学法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拟对医学生口腔颌面外科学课题体系进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即角色扮演),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以期实现医学生及口腔颌面外科教学改革的创新和跨越。

一、具体实施措施

1.重新规划教材内容和课时分配。合理分配目前口腔本科阶段学生口腔颌面外科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比例及不同章节内容授课学时比例,整合教学结构,如口腔颌面外科麻醉、镇痛及重症监护等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课程合并;保留原有实践操作课时及内容,在所有口腔颌面外科实践课后期增加角色扮演课时,培养学生知识运用、临床沟通及创新能力。

2.课前准备。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带教老师在此课程前2周将疾病主诉告知学生,学生4—5人为一组,通过所学口腔颌面外科相关内容(如口腔肿瘤、智齿冠周炎,颌面部骨折等),判断疾病可能的初步诊断,通过查阅书籍及文献等参考资料编写剧本并准备好道具进行排练表演。

3.课堂表演。表演小组,每组4—5人,每小组由1名同学担任组长,1名扮演医生,1名扮演患者,1名扮演家属,1名编剧和陈述者,而其他学生则作为观众(即大众评委),按照事先确定好的各种评估标准仔细观看,并开展积极的评论。尽管作为观众的学生没有参加角色扮演,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他们提高临床思维和能力带来极大的益处。最后,教师要对此法角色扮演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的表演是否到位、扮演医生角色的学生对“患者”的言行及处理是否得当,做出总结性的发言。

二、评价与体会

我们通过对口腔2011级、2012级和2013级本科生实验课程的改革实践,角色扮演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在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优势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1.激发学生求知创新,提高操作能力。口腔颌面外科是一门具有广泛交叉性且理论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Renee指出学生主动发挥参与作用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意识不断加强[3]。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创新的动机,学生求知创新的动机则是创新教育的前提。角色扮演法作为教学领域的新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还要求学生通过任务内容运用高级思维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患者”学生,加深了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体会了患者情绪和感受;“医生”学生,经历了完整的临床思维过程,即掌握疾病的症状、关联因素、鉴别诊断和治疗策略,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给予相关处理疾病的操作机会,增强了动手能力。“评委”学生不仅是中立的评价者,还可分别站在医患两方角度思考问题。角色扮演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给予的疾病主诉内容查阅书籍及相关文献,在最短时间内巩固理论基础知识,并且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掌握国内外相关疾病研究最新动态,为新旧知识的意义通化做准备,同时还富有创造性地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临床的模拟过程,兼顾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较适合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深受国内外从事教学改革的学者的推崇。

2.增强医患沟通能力。随着医学模式及医患关系的转变,医患沟通不良日益凸显。调查显示,8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良所致。医学生实习期间独立接诊中表现出紧张,不自信和缺乏沟通技能,让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不同程度影响了实习质量。国际医学教育专委会将沟通技能纳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充分说明了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4]。

角色扮演模拟医疗场景,使同学充分感受到医疗氛围。同学们前期编写剧本已做充分准备,在表演过程中展现了医生对于专业知识自信的一面,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消除了初入临床接诊患者的紧张情绪。此外,同学们学会站在不同(即医师及患者)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学生与患者的交流能力,了解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患纠纷,为提前进入医生角色,尽快地适应临床工作做准备。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Milan认为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能补充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5]。角色扮演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要对角色扮演的主题进行精心的设计,并给予现场指导和评价总结,充分估计角色扮演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从“授人以鱼”的授课角色转变为“授人以渔”的引导模式。此外,这一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求带教教师全面熟悉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疾病国内外最新发展的动态,达到深度和宽度的完美结合。故加强教育资源配置,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都是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4.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一些问题有待解决:(1)在编排剧本过程中,大量出现医闹及威胁医生人身安全等言语,渲染了国内一些紧张的医患关系,过分注重演技,忽略了临床问诊及疾病临床表现,偏离了实践内容本身。(2)问诊及患者表现照搬书本内容,没有针对患者自身具体情况设置,内容较死板。(3)过分注重语言和演技,忽略了教学内容及实践操作的规范性。故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回归教学内容本身,以教学具体内容为出发点编排剧本。(2)语言表达,医患沟通及临床医疗操作是作为日后医生工作的基本内容,需全面体现。(3)与本疾病相关鉴别诊断内容表现不足,需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疾病最近研究动态。

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模式顺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理论及规范临床操作。其次,这一模式利于激发医学生同情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作用,学会换位思考问题,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在教学实践中将医学生培养目标与口腔临床医学的特色进行有机结合,将更加高质高效的完成医学生的培养计划,服务于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愿,俞光岩.口腔颌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章志光,全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4-132.

[3]Renee T.Ridley P hD.Assuring ethical treatment of students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9,10(48):537-541.

[4]宋献民,高磊,徐曉璐.角色模拟训练提高医学生临床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9.

[5]Milan C.Richir.Jelle Tichelaar & Teaching clinicao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therapeutic reasoning of under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J].Eur J Clin Pharmacol,2008,(64):2l7-224.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类玩具让孩子沉浸幻想世界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costume(戏服)play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学小猫走路——浅谈角色扮演的魅力
情景模拟加角色扮演在医疗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在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