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交流项目看加拿大高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

2018-09-25 09:42贾红蕾胡济安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9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实践路径

贾红蕾 胡济安

摘要: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高等教育正加速推动学生出国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教育资源的跨境流动共享成为新的常态。本文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国际交流项目的经历入手,通过分析课程内容、实践案例、校园文化、社会环境,总结归纳出加拿大高校医学生人文教育理念。提出应建立完善国内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平台,并对平台中的各类素质内容、课程安排、活动载体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国际交流;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207-02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指出,全世界培养的医生需要具备7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其中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正是医学人文素质的体现。我国目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医学人文教学师资专业度不够,医学专业人员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激励少、教师的能动性不高;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教育的融入度不够,实践中往往将医学人文教育与一般的人文教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相混同,将医学人文课程简单地设置为思政课与人文课,缺乏医学专业内涵;第一课堂课程与具体实践紧密度不够,常常出现课堂与考核只重理论,临床知识与具体实际相剥离的情况。

一、医患关系中注重“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即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以人为根本,把“以人为中心”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医学发展到现代,早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进步,医疗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以人为本体现在尊重生命上。治病救人只是对医生最低层级的职业要求。医生需要关注病人的生命价值,不仅关注病人的健康,更关怀病人的生命价值、生命质量、人格尊严与人格发展。UBC牙学院教授在发现确诊前期口腔癌通知病人时,会将世界流行的高发口腔癌基本类型全部告诉患者,这时患者往往会因自己只得了其中之一或者是其中较为轻微的一种而庆幸,从而端正治疗态度,这为后续的康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再例如,尽管治疗方案A比治疗方案B从客观效果角度讲更好,但方案A中使用的药物会使病人的牙齿表面变色,方案B能使病人的牙齿维持洁白,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并及时与病人进行沟通,体现人文关怀。另外,BC省儿童医院中鲜有生病哭泣的孩童。儿科医生多采用形象生动的描述告诉患儿疾病的原理,并鼓励患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病情,父母、医生与药物都是可靠的帮助,使得患儿能安静下来接受治疗。

以人为本体现在同理共情上。UBC临床医学的解剖课程之外,学校的遗体捐赠项目组于每年9月在校园内举行特殊的纪念仪式表达对遗体捐赠者的尊重和感恩。对于提高医学生积极对待生命、发展生命的意識,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生命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康复医学的学习模块中包含“轮椅时间”的活动,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队,一个学生扮演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其他学生扮演护卫小队,一起寻找地图上标注的点。这个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更好地服务病人需求。

在校园与社会环境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得到体现。学校图书馆每个书架旁都放置着可以站上去看最上一排书的装置。社会交通全部遵守礼让行人的规则。公交车上的下车铃每个位置的乘客都触手可及。全社会形成了对残疾人群体的尊重,公共厕所都配有残疾人所需的扶手,楼梯和公交车配备适合的斜坡,门设有便利按钮,按下按钮可以自动打开。便利的硬件设施保证无论是残疾人还是行动不便的年迈老人,都能独自出行。

二、教学培养中注重“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核心内容体现在第一课堂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中心”,即探究式科学教育,强调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人本精神对学生成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过去,课堂组织的形式往往是以知识为中心,或者以教师为中心,如今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互相促进,教师承担平等对话、循循善诱的角色。陈新忠、董泽芳的“三分法”将高等教育规律概括为外适规律、个适规律与自适规律三条。

在外适规律上,高等教育因时而变,适应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UBC临床医学模块的科研探究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与医疗实际、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焦点问题,如不同地区医疗体制改革、夜晚型人与晨型人的对比研究等等,由小组合作充分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展示成果。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个适规律上,高等教育尊重每一个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适应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方法由“灌输式”转为“自发式”、“体验式”,充分激发兴趣、注重个性培养。教师在课堂上不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注重专业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提问,对于简单基本的问题给予发人深思的解答。教学形式涵盖教授讲座、研讨会、案例学习、课外调研等多种方式。UBC非常注重硬件设施与设备对于教学的辅助作用。解剖课程教室遍布显示屏,配备先进的实时3D重建解剖、影像及手术计划训练系统,实现实时转播、互动交流,方便学生直接提问、表达观点,给远程教学、实验模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教学空间的使用上,支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改造、提升时间使用上的自由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释放。

在内适规律上,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促进自身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等的发展。UBC专门邀请了诺奖获得者组成团队进行翻转课堂、实现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并在北美多家高校进行调研,分析比较学生的科研能力、认知能力、知识储备问题。建立了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统筹学校整体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队伍建设,同时在校内针对教师设置学术领导力项目,组织老师探究、提升教学能力。

三、对国内高校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的启示

在人文素质的培育中,高校应借鉴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统筹第一、二、三、四课堂的建设,搭建起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借鉴国外DPAS课的模式,注重体系化、梯度化的课程设计,充分应用PBL、CBL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临床实践、现实生活、真实问题优化课程内容。第二课堂的课外活动应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以医学人文艺术节的形式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增加仪式活动、人文讲座,开展医学艺术展、音乐、戏剧表演等,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体验参与中提升人文素养。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中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结合生命教育、医患沟通、卓越医生成长等专题开展调查研究,增加对人文精神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在创建双一流的背景下,国际交流成为培养医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跨文化的交流、全英文的环境、临床技能的学习、人文精神的体验使得学生在国际化意识、英语水平、合作精神以及文献阅读能力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国际交流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注重对第四课堂国际交流的顶层设计,对外不断拓展交流渠道,做好项目考核与评价;对内均衡好联合培养、实习、游学等项目比例,加强学生管理与培养质量反馈。

参考文献:

[1]彭育园,邹强,周春林.加拿大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特色及其启示——基于加拿大三所大学的实践考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2):133-136

[2]唐勇,梁霞,张春燕,等.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医学生培养的现状及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29-30.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实践路径
打造中原武术国际交流新IP
国际交流与合作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