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井
摘要:高校中自考助学类学生自我认同感低的成因分析和改善是相关部门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自考生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归属感缺乏、统一性不良及自我意义感丧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引导和培养自考生正确的自我认同是一项基本而迫切的任务。本文分析了自考助学学生自我认同感低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自考助学;自我认同感;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8-0068-02
当前,许多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资源招收一定规模的自考助学类学生。作为高校中这一类型的学生群体有其特殊性,在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思考方式、职业认知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2]。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和接纳社会现实是摆在高校自考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成因,将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采取措施培养好自考生。
自我认同主要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结构中,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长期互动,逐渐形成的关于自我的认知[3,4]。个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与环境不断交融,在发展中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动态变化。个体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能力、兴趣等方面形成清晰的认知后方能正确自我定位,才能够清楚自我选择和扮演合适的社会角色。
一、自考生自我认同感低的成因分析
1.前學历低,自卑心理明显。考生大多来自中职或高职院校,学习氛围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整体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自考的途径进入大学,跟全日制高考生在一起学习,会使其自卑心理更加突出,不能有效调整的学生往往延续以前的学习态度和消极情绪,不能适应高校的教育模式,否认自己的能力和过去,缺少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对个人前途充满迷茫,被迫接受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自觉不公,但又缺乏足够上进和改变的勇气。自考生往往对专业选择、专业发展、就业前景等充满不安,面临着职业发展的价值冲突。
2.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差别化对待。由于自考生的客观特点,许多高校并不将其纳入统一的教学和管理,而一般由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日常招生、管理和教学安排等工作,其他各项管理工作则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在满足统招生的所有资源安排之后进行调配,自考生一般是高校中各类资源的最后接受分配者,常常面临住宿、排课、师资、实验等多方面配置的不确定性,难以享受到优质师资的授课,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度不足,逃课率相对较高。高校中负责自考生日常管理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往往由全日制统招生的班主任兼职,自考生的处境在高校中出现边缘化、区别化对待的状况。
3.评奖、评优或有或无,数量少,力度小。自考生是高校利用现有自身资源进行办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往往安排适量经费设立相应的奖学金,该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荣誉感。由于自考生的特点,学校为其配置的资源非常少,各类评奖、评优相对也较少,缺乏系统的学生组织和管理体系,没有纳入或看齐全日制学生的评优、评奖体系,同时入党的计划数也非常少或基本没有,其自考生在心理上存有一定的自卑感。
4.择业难,社会认可度不高。在高校扩招及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加的社会背景下,自考生若想出人头地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势必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自考生虽然在学历认可上国家给予了均等的机会,但用人单位依然会有所选择,其在与全日制本科生同等竞争时往往处于劣势,一些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研究生和全日制统招生,对自考生提供工作机会的大多是一些层次不高或对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因而自考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优势和好的薪酬待遇[5,6]。同样,社会大众和聘用单位往往也觉得自考生的学识水平低于全日制统招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些对学生和家庭均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个人发展阻碍。
5.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差异明显。高校在自考生招生过程中往往采用开放式的模式,学生入学前阶段受教育层次和水平的差异以及生源本身个体间较大的差异,导致入学后各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文体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生源数量来看,往往女生多于男生,高职生多于中职生,中职生源因年龄和受教育层次等原因其整体素质和能力低于高职学生[7]。学生在学习成绩和遵纪守规方面经常出现显著差别,这给高校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把握度相对较难,班主任和辅导员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管理时间和精力。
6.自我存在感和认同感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高校大环境中人才济济,有不同学历层次的各类学生,在这样的“大熔炉”中自考生相对层次较低,学生存在莫名的自我认同感缺失和自信心不足,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和校园中的自我存在感不强,往往被忽视或轻视,偶有优秀的自考生能够获得较高的赞赏和认可。学生自我认同感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自身的兴趣和思想难以得到认可共鸣,这些因素导致了自考生自我管理松懈,学习热情不高,并增加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提高自考生自我认同感的路径选择
1.加强引导和支持,提升自考学历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自考学历和学位是国家正规的学历教育文凭,受法律保护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目前,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同样也承认自考文凭的效力,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统招生规模连年扩大,自考学历和学位逐渐被边缘化,加之在很多地方自考文凭无法与统招生享受同等待遇,更加深了人们对自考生的种种偏见。因此,自考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和支持,重视自考教育的政策发展完善并加大政府投入,提升人们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适当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增强社会对自考教育的更多了解,提高自考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2.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自考人才。自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后的工作能力和专业发挥水平是决定自考生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并践行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不解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把自考生纳入通盘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一切为了学生”,摈弃自考生“边缘化”和“类成教生”的观念,针对招生“宽进”的特点采取一定的“严出”措施,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享有公平、公正的发展路径,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真才实学的合格人才,树立优秀典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3.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自考生因前期的学习能力和考试水平等因素没有能进入统招生的序列,相较于统招生其学习成绩和能力相对较弱,但并非代表自考生的综合能力低。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自考生的学习成绩也仅代表了学生的一方面,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社会活动和交际能力、人文素养思考与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并不逊色于其他类型的学生,学业上拔尖升学硕博的不乏其人,走上工作岗位干就一番事业或自我创业获得成功的也比比皆是。因此,高校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抓好自考生的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对自考生课堂外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结语
提高自考生的自我认同感是高校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只有自考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分析能力才能更加有效地适应高校的教育管理;才能自我成才,学有所得;才能正确对待高校的管理和教学,正确认识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正确对待大学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是学生今后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客观分析和面对现实,形成奋发有为、独立进取的个人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侯会.关于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分析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
[2]张琳.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差异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3]杨晓慧.高职学生的自我认同培育[J].高教论坛,2010,(8).
[4]王艺霖,周泉.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教育研究[J].科技向导,2010,(36).
[5]花虎.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焦虑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4).
[6]韩春红,左志宏.师范生自我认同感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
[7]王小燕.高职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危机及提升的策略[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2).